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寫給害怕蛻變的你 - an article of mine published in "KAIROS 大學誌 2014 年 8 月創刊號"




Why, you may take the most gallant sailor, the most intrepid airman or the most audacious soldier, put them at a table together–what do you get? The sum of their fears.
或許你可將最勇敢的水手,無畏的飛行員,或大膽的士兵齊聚一堂─但你得到些什麼呢?他們心中恐懼的總和。Winston Churchill 溫斯頓.邱吉爾
在過去半年,我已分別在朋友的婚禮、學生的畢業典禮、教育單位的刊物等場合多次引用上述這幾句話。並不是我特別喜歡英國前首相邱吉爾,而是他的這幾句話實在太真實、太震撼,著實就是我每次面對人生重大關卡的心情寫照。而且不論關卡的性質是喜是悲,「恐懼」從不缺席。我相信這也是許多讀者的人生經驗。
面對道路問題,「恐懼」常使我們做出逃避或焦慮的反應。雖師長們常教導我們要勇於面對問題,然而真實的狀況是:當我們正視前途的困難和挑戰,我們依然恐懼,而且經常把恐懼放大。因為,我們都不想得到恐懼的產物─「失敗」。雖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好似面對道路的抉擇時,只要有所準備,就能成功;然而,「要怎麼準備」本身就是另一個大問題!不知道怎麼準備,也很容易令人心生焦慮。
在本期的《大學誌》,我們很高興收錄到幾位畢業生的真誠分享,使我們得知恐懼和徬徨雖曾盤據他們的心,然而或因友誼的溫暖,或因接觸需要幫助的人群,甚或劫後重生的頓悟,致使他們願意在心中挪出空位,讓「非屬恐懼的感覺」稍佔一席之地。令人驚喜的是,當恐懼不再客滿,因著友誼或頓悟所產生的化學變化,竟是面對人生所需要的那份勇氣,這也是四位畢業生「蛻變」所需的關鍵能量。
例如曾為大學聯考榜首的厚瑄,因著學姊、室友無條件的關懷,讓她由爭競的枷鎖釋懷,不再以追求好成績、高成就為安全感的依歸,變為樂於助人的醫學系高材生,並立志成為醫病醫心的「全人關懷醫師」。而經歷過生死一瞬間的孟萱,大二那一場「幸運的」大車禍,著實地讓她以更積極且真誠的態度面對人生;原本在外交系看似平常的實習機會,在「重生」後的孟萱的眼光中,都是值得全力以赴的良機。原本生活富足的和謙,因著暑期參與服事四川和印度的貧童,使得他燃起關懷弱勢民眾的心志,並期待將來能扮演橋樑,引進更多的企業資源來幫助貧窮人的需要。類似的心路歷程也發生在剛從護理系畢業的莉婷的生命中:大學時期因著學校老師不期而遇的呼召,或更貼切的說應是「招呼」,加入了山地服務隊,目睹偏遠地區原住民的貧窮和需要,因此她在畢業後毅然地捨棄離家只有五分鐘車程的都會醫學中心,而以台東原住民部落為服務地區的首選。
當我讀完這四位畢業生的故事,很自然地回想起大學住在台大對面的信義學舍的時光:不知道有多少次在禱告室,或在陽台的晒衣場和幾位舍友深聊至深夜,那怕只是談論風花雪月,或是微不足道的得意和失意,甚或是難以啟齒、盤踞心靈深處的幽暗,我都帶著溫暖的心情返回寢室,相信一覺醒來後的明天會更好。因為,我深知在人生的旅途雖有恐慌,但我並不孤單。不論是禱告室外的街燈,或是由陽台遠眺台大校園的稀疏微光,二十幾年後在腦海中仍帶有溫度,在心房中仍保有溫暖。相信只要給那份溫暖的盼望留一席之地,恐懼必然不能一直高朋滿座。
主視覺|www.flickr.com/photos/wonderferret      張俊哲照片|張俊哲提供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活下去!」-- 臺大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第 76 期編輯手札

這棵我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原本已在玻璃水瓶中奄奄一息。然而在我將它植入水族箱底砂後,竟然奇蹟式地活下去,而且生根茁壯,充分顯示其堅韌的生命力。(圖文/張俊哲)


 活下去!
文/張俊哲 (臺大昆蟲學系教授)
     
        原本在校閱最後幾篇稿子時,腦海裡已浮現些靈感,準備向各位讀者介紹本期的好文章。不料,剛剛為自己能夠由腸枯思竭的狀態脫困而感到高興時,食用油的風暴再度逆襲,使我原先所蘊釀的文思全面當機。憤怒和無力感讓我原本想寫的文句瞬時變成了風花雪月,連自己都鼓勵不了,更遑論能激勵大家。 

  我試著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情,但這次慣用的老招數似乎都沒什麼用:看了幾場美國職籃 NBA 的熱身賽精華報導,理應為林書豪首場十次助攻感到興奮,但我竟擔心他只得一分的窘境,很悲觀地覺得他正規賽大概也好不到哪裡;原本在磨完豆、煮了咖啡、看著咖啡和鮮奶完美地混合、喝下第一口之後,是我一天心靈和生理重整旗鼓的開始,但我竟然擔心咖啡豆有沒有問題?美式咖啡機的塑膠會不會溶出?還有,如果臺大鮮奶也不幸出了差錯該怎麼辦?連昨天家父邀我去吃頗富盛名的牛肉麵時,我幾乎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怵著所吞下的牛肉安不安全?最後讓胃液尚可運作的理由是:我所食用的是本土牛而非進口牛,應該不會有問題!還好,對臺灣最後的一點信心加上親情,終於讓我下午仍可回到學校勉強地春風化雨。 

  因電子報的出刊迫在眉睫,迫使我須將刊載的文章溫故知新,方能在編輯手札擠出文字。沒有想到,這個被動的舉措,竟成為整個心情由低檔攀升的關鍵!當我重讀張則周老師的文章,我驚訝地發現他在歷經逾十一年白色恐怖的冤獄後,仍能懷抱高度熱忱,投身於專業與心靈重建的教育。換成是我,可能早就淚已乾、心已冷,甚或憤世嫉俗,以抱怨為生命的主軸。張老師能在出獄後,竟能克服周遭異樣的眼光和不公的對待,持續奮發向學和教學,且迄今仍念茲在茲國家的永續發展,其洗鍊寬宏的胸懷,著實讓自憐自艾的我自慚形穢,心中悲觀的氛圍也因而得以沖淡許多。其實早在兩個月前我首度拜讀張老師這篇「拋開心靈的面紗─走過白色恐怖的追夢人生」時,即趕緊轉發給實驗室的同學,希望他們也能受張老師的感動,重新省思知識份子的角色和責任。雖然迄今我沒有收到他們主動的回應,也早已習慣同學們的沈默,但我仍然要在文章刊出後再發一次,且主動問他們的讀後感,不信喚不醒他們沈睡的心靈!同時在此也鼓勵各位讀者陪張老師回憶那段艱辛的歲月,並且聆聽他用堅毅口吻所提的各項建議。 

  另一篇可以轉換心情的文章為馮素蘭小姐的專訪。我曾在多年前開車南下時偶然轉到她在高雄港都電台的頻道,她饒富聲音表情的廣播風格驅走了我長途開車的睡意。約兩年多前又偶然看到她接受電視台的訪問,談及困苦的成長歷程,對其樂觀奮鬥的工作態度,再度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聽到她和媽媽如何度過幫傭的歲月,被施捨發霉的麵包和殘餘的果醬,卻不願被悲涼遭遇擊垮時,我當下深深覺得臺大的同學也應聆聽她的故事,體會一個出身背景和求學經歷迥異於大部份師生的社會人士如何克服家道中落,學習她用「珍惜」、「單純」、「認真」等看似簡單的生命元素面對人生,進而把習以為常的懶散生活步調,或自以為可一直待在「人生勝利組」的錯覺歸零,方能真正擁有築夢踏實的人生!因此,我特別將張則周老師的演講和馮小姐的專訪收錄在新闢的「GRIT (堅毅) 專欄」,期待他們和爾後來賓的心路歷程,能成為許多讀者的「心靈加油站」。 

  就在心情翻轉之後,我獲知林書豪已在第二場的熱身賽以百分之百的命中率攻下 14 分,一雪前場被譏為 one-point guard (一分的得分後衛)  的恥辱;不過,他所屬的湖人隊仍然落敗,顯示他和其他隊友在本球季仍有許多要功課要學。當然,我咖啡照泡照喝,繼續寫稿、備課、作研究,也同時為查緝黑油和黑心食品的單位加油。雖然每看一次食油風暴的報導還是不免生氣,甚或無力失望,但我驚覺比假油和劣商更可怕的是:我們向心中的「絕望感」投降,只能期待細胞病變的機率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讓「好死不如歹活」的灰色意念一直轄制著我們。我實在不願意就這樣過了一生,相信讀者朋友們也是。讓我們選擇一起勇敢地「活下去」,並積極地為下一代建立有尊嚴、有盼望的生活方式,就算過去幾年所吃下的假油仍在我們體內作怪,但我們不能讓失敗主義也跟著一直作怪。這也是本期所有文章直接或間接想表達的共同理念! 

                                                                                                                                     俊哲 共勉之 
                                                                                                                                     2014. 10. 16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Life of the Lab:臺大昆蟲學系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室的第一個 YouTube 影片


請注意:這不是手機廣告,也不是誤觸手機快門鍵的作品。這是一張意義非凡的螢幕快照,記錄了臺大昆蟲學系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室的第一個 YouTube 影片的首頁。非常感謝前研究室成員 Dr. 鍾成侑製作此一溫馨影片,許多的 "one moment in time" 讓我們擁有會動的記憶,也讓我們更有動力邁向未來。

Youtube 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5bZIpSiAQY


Vimeo 網址 (手機和其他行動裝置亦可用):https://vimeo.com/1093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