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第 47 期編輯手札 (2010 年 9 月號)

圖片來源:
http://www.michaelnoyes.com/product.php?id=128

第 49 期編輯手札

“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And the end of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T. S. Eliot (1942) Four Quartets
這段優美的詩句是近日我研讀發育生物學家史考特•吉柏特 (Scott F. Gilbert) 的教科書時學到的。吉柏特用詩人艾略特 (T. S. Eliot) 的文字,隱喻生殖細胞的特色:無始無終,生生不息。就在我讚歎吉柏特精妙引喻功力之餘,心中立即浮現另一種感受:這不也是此刻我的心情嗎?因為就在稍早的時刻,我剛剛拜讀完本期電子報的初稿,每篇文章仿彿將我拉回當老師的第一天,甚至讀大學的第一天;雖然,我己任教滿七年,大學畢業也二十年了。
本期的第一個震撼是日前李校長在「椰林講堂」的開幕致詞。校長引用劉炯朗院士的故事,揭櫫教學的三個層次:Instruct (直接告訴答案)、Invite (提供找到答案的指引)、Inspire (鼓勵學生找到更好的答案)。由於課程性質之差異,每個老師在不同的課程可能使用不同的層次進行教學。然而,可能在為數不少的課程我們起初懷抱雄心壯志,想辦法在最短時間內將課程提升到 “Inspire” 的境界,但卻在上課的第一、二週後被迫回到 “Instruct” 的層次,「苦撐待變」至學期終了。幸運的是,符碧真老師在其專文「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天上課」當中提供非常寶貴而具體之建議,使得老師們得以在課程剛開始的時候知道如何凝聚同學向心、形塑良好學習氛圍、進行大幅提昇教學效果。簡單來說,符老師的經驗分享,就是在幫忙老師們營造一個可以 “Inspire” 的「無障礙空間」。
那麼到底要如何做,才能使學生 “being inspired” (受到鼓舞與激勵) 呢?是舌燦蓮花或是分數大放送嗎?非也!蘇以文老師的演講直指「態度」的重要性:一個八點五分即到課堂準備就緒的老師,一學期下來,是可以得到八點十分才趕到教室上課的同學們的肯定!而且,如果老師抱持更開放的胸襟傾聽同學各式各樣的想法,進而靈活修正教學方式,一定可以使課堂的氣氛更加活絡!我想,不但學生 “being inspired”,連授課老師都很有可能產生源源不絕的 “Inspiration” (靈感)。
當然,一個令人嚮往的課堂絕不能單靠老師努力,同學的學習態度也十分重要。孫維新老師去年在新生書院的演講特別提出一個大一同學可能忽略,或甚至不太喜歡聽的觀點:不要在尚未掌握專業領域的學習要領之前,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人際交往、社團參與、系上活動。在文章當中,孫老師直言大學四年稍縱即逝,若不妥善規劃,青春將一去不返!同時,孫老師也鼓勵同學在專業的領域中尋找知識與真理所產生的震撼與感動。畢竟只有感動能驅使熱情的產生,而且熱情將帶我們迎接下一個感動!
此時的我,覺得好像是一位從未上過課的新進教師即將面對到來的開學,迫不及待地要用符老師、蘇老師所提供的建議去教課;當然我也迫不及待地要影印孫老師的文章給每一位遇到的大一新生。我深信,讀過本期電子報的老師都很可能和我產生相類似的悸動。
“Yes, 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