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 期編輯手札
文/張俊哲副教授 (臺大昆蟲學系)
記得國小的時候,母親為了加強我和弟弟妹妹的作文能力,規定我們必須背誦「國語日報」的「小作家」專欄當中的文章。當時雖覺得是苦差事一件,但比起 違抗母命的風險總是簡單了些,於是乎也就逆來順受地讀了一些與自己年齡相仿,但作文能力高超的「小作家們」的大作。我完全無法確定「小作家」對我後來的的 語文能力有多大的影響,不過看到自己現在就讀小六的兒子每天要研習艱澀的「字音字形」,甚至還常常要拿起「古文觀止」來找答案,卻仍寫不出一篇還算通順的 文章,我不禁有一股衝動想要拷貝家母當年的作法,要求小孩也開始背誦國語日報的小作家。但是想歸想,一直都沒有真正地執行。主要的原因在於小孩每天有寫不 完的作業,而且他對打電腦遊戲的興致遠高於練習作文,自然而然地對成為「小作家」毫無動力,就算拿出家母當年那一套,想必效果也相當有限。在自己黔驢技窮 之際,突然異想天開地將主意打到了「劍河倒影」的身上。一來作者陳之藩先生的文章極其優美洗鍊,常以平易近人之短句刻劃時代巨人的情感與格局,二來小孩在 我念博士班時出生於劍橋,可趁地緣之利誘導他的閱讀欲望。這兩個動機使我在短時間內上網購買陳之藩散文集的精裝本,並且完成便利商店的取貨。沒有想到,就在瀏覽以前所讀過文章時,驚覺自己雖然已經從「劍河倒影」裡面的那所大學畢業多年,但陳之藩筆下的劍橋對我而言仍是那樣的夢幻,真的非 常佩服他的人文涵養,可將劍橋的美善在字裡行間散發出來。本期電子報所刊載歷史系甘懷真教授在去年9月初對大一新生的演講全文,正是勉勵同學在大學受教育 期間,正視人文教育之重要性。對大部分的人而言,「人文學」或者是「人文教育」好似較抽象的名詞,不能說它不重要 (至少沒有人敢在公開場合這樣說),但「人文學」好像和找工作和就業沒有直接關係,特別是理工科的同學很難不做如此之思考。然而,難道這就是「人文學」的 真正意涵?斷然不是!甘教授以「人文學」到「人文科學」之演進為例,闡述學習人文的目的旨在於「建立自己的philosophy (哲學)」,而惟有建構屬於自己的人生哲學,方能逼近「無悔」的境界。甘老師鼓勵新生勇於和文、史、哲作品中之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與「對話」,在「史 料」中找到「史實」,才會幫助自己找到「真我」,並在「真我」的基礎上做出決定、開創人生、無怨無悔!
另外的三篇專文皆與教學評量關係密切。它們分別為邱于真博士的「分數的使命:淺談分數膨脹」、史美瑤博士有關「以結果為導向的評量」的演說記錄、以 及符碧真教授的「小組合作的評分:如何處理 “free rider”」。邱博士的文章道出國內外許許多多老師不敢或不願把學生成績打低的真實原因,而史博士的演說正好給予老師們重新省視評量的真諦與價值,可以 幫助老師們從傳統的分數評量窠臼中跳脫出來,以正確的評量方式達到改善教學的品質。符老師的文章把令老師與助教們頭疼的 “free rider” (意指不太付出努力而想獲得成果的人) 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來,並且闡述 “free rider” 如何產生,以及如何處理小組討論中不同類型的 “free rider”。這篇文章可使得小組之學習合作更有效率、成績之評量更為公允。綜合這三篇文章之精髓,老師與助教們或許可藉此重新「建立屬於自己的教學評量 philosophy」!
而我也終於恍然大悟,惟有小孩建立可說服他自己的「學習philosophy」,才有辦法自動自發地去讀「小作家」或是陳之藩的文章。我想我會把本期編輯手札的網址email給他,希望對他有些啟發!
下個月見!
俊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