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9日 星期五

Write, for the future - 臺大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第 77 期編輯手札

文/張俊哲 (臺大昆蟲學系教授/本刊主編)

  
近年來許多媒體在歲末年終時總愛發起票選年度代表字的活動,讓讀者或網友們達成最高共識,把一整年的感受凝聚在一個字上頭。我從來沒有參與過這類的活動,但這並不表示我沒有興趣或不關心。真正的原因在於每年的十二月我幾乎都在「一級戰備」的狀態中度過:不是寫年底截止收件的國科會 (科技部) 計畫,就是拼命趕在聖誕節前把期刊論文送到總編的手中,希望稿件可被審查委員當作「年假作業」,以利在開春後「速審速決」,儘快得知審閱的結果。

  今年的十二月當然也不例外,而且有「戰況」加劇之趨勢。原三年期的國科會研究計畫已邁入尾聲,無可迴避地必須撰寫改制為科技部之後的第一份研究申請案,期使研究經費不至中斷。為了不讓往年「爆肝」的劇本重演,我和合作伙伴趕在十一月下旬把期刊論文送出,正慶幸可以利用課餘時間專心寫計畫,熟料就在十二月初旋即收到退稿的噩耗,總編只讓稿件待在他辦公室一週,就原封不動地退回。我們只好硬著頭皮再改、再寫、再投,不想讓做了五年的成果被競爭對手捷足先登。就在蠟燭兩頭燒重演的情況下,我居然收到某部會辦公室之審稿邀請,正想毫不猶疑地推辭的前一刻,承辦人的電話竟先打了進來,以溫情攻勢懇託幫忙。不到兩分鐘的時間,我竟然覺得忙到不想再花時間推辭了,只好再吞下這個天外飛來的工作。當然上述這些工作都還不包括來自教學發展中心同仁們的殷殷期盼,希望我能趕快把本期電子報稿件審完,同時在月中完成今年最後的一篇 – 也就是本篇編輯手札。

  回想過去這一整年,「寫」這個字或許最能代表我的工作狀態。撇開兵荒馬亂的十二月不說,我從年初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寫」。前半年先為升等評鑑的報告、表格、簡報、論文而寫;升等後的下半年又和即將入伍的學生合力撰寫研究成果準備投稿;接著又改了剛進修返國博士生的手稿、撰寫國際椿象基因體聯盟所催促的稿件、再擠出兩篇生涯雜誌拜託的綜合論述,到了十二月初還幫同學寫了十幾封介紹信,然後才能趕快回到合作伙伴的寫作行列,以及重新執筆撰寫科技部的計畫。令人驚訝的是,我發覺寫作竟然變成自己最主要的思考方式,而且在寫作時最能專心思考!哪怕提筆或敲打鍵盤的前一刻還腸枯思竭,且百般抗拒地不想寫,但說也奇怪,只要克服心中「寫作的最大靜磨擦力」,許多不動筆時壓根想不到的字句,竟然可以源源不絕地由腦袋瓜滾到筆尖或指尖,彷彿用文字轉譯了思考的密碼。和我有相似經驗的讀者,應能發出會心的一笑。

  由於正值老師們繳交研究計畫的旺季,教學發展中心特別訪談張典顯和楊慕華兩位老師,希望藉由他們撰寫和審閱研究計畫的豐富經驗,有效提昇老師們計畫的品質,以利研究經費之申請。由於這段時間也是同學們進入準備期末考試的備戰期,我們亦向幾位校友和高年級生邀稿,請他們傳授寶貴的讀書和應試要領,期使同學們能在大考前汲取前輩們的致勝經驗,臨危不亂,拼戰至考前一刻,且在考試當中複製前輩們的成功經驗。其實不論面對研究計畫或考試準備,「寫」都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計畫寫得愈好,獲得評審肯定和經費補助的機會當然愈高;相同地,在考前能將應試重點整理得愈有條理,吸收的效率自然愈高,考高分的機率亦將提昇。由此可見,「寫計畫」、「寫筆記」、甚至「寫考卷」之良窳,都和「寫的功力」息息相關,「寫」的重要性至此應無庸置疑!

  不過,如果您僅想由來賓的訪談或心得獲取「寫作的 SOP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標準作業程序 )」,想用「套公式」的方式速成,恐怕將會大失所望!原因很簡單,因為來賓們所分享的重點不是寫作或答題的「技巧」,而是「態度」與「觀念」。猶記得在訪問張典顯和楊慕華兩位老師時,他們其實是以「如何做好研究」和「發掘實驗之顯著性 (significance)」作為分享的主軸。「寫計畫」只不過是把研究理念、策略、重要性精準地傳達的手段。同樣地,不論是多次勇奪書卷獎的林致中、邱士庭,還有通過國家考試的陳思如,以及英文小老師江旻、王之瑜等同學,他們所傳達的訊息並不在如何猜題和考高分,而在於如何面對龐雜之教材和考科時,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勇於接受挑戰的態度,寫出屬於自己的筆記,進而答出自己真的懂,同時閱卷老師也看得懂的答案。他們當中有好幾位曾是我課堂上的學生,我可見證:他們的考卷正是他們認真上課、勤作筆記、求真求實的最佳縮影!

  在歲末年終之際,再次感謝各位讀者對教發中心電子報的熱烈支持。這雖是 2014 年最後的一篇編輯手札,卻也是電子報改以每季發行專刊的熱身。我非常珍惜每次和讀者們以文字溝通的機會,因為我知道大家不會像學術期刊總編退我的稿,而我也享受和讀者分享心情與介紹佳文的時光。雖然所寫之事大都剖析過去,但我深信所產生的效應卻可以持續到未來,好比寫計畫是為了執行未來的研究,備試和應試是為了更美好的內涵和履歷。最後容我以 “Write, for the future!” 為 2014 年畫下句點,也為 2015 年預約一個美好的驚嘆號!新年快樂!
                    俊哲 敬上 
                    2014.12.18 

如何寫出優質之研究計畫? - 專訪張典顯與楊慕華老師

文/訪談/撰稿/張俊哲 (臺大昆蟲學系教授/本刊主編) 逐字譯稿/莊婷伃(教學發展中心教學科技組幹事)
  張俊哲 [哲]:首先,容我代表教學發展中心感謝張老師和楊老師在百忙中接受專訪,提供寶貴的撰寫計畫心得,嘉惠許多正在寫計畫、申請研究經費的老師和研究人員。兩位老師都曾擔任過科技部 (含前國科會) 的初、複審委員,具備豐富的審查經驗,張老師還曾受邀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的 “Study Section” 審過計畫,相信能為讀者們提供相當有用的國內外科研計畫寫作要領。

  第一個問題:請兩位簡述一個 “Writing a fundable grant” 的元素,謝謝。

張典顯 [顯]:我覺得第一個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要讓審查委員 (reviewers) 充分瞭解你所研究的主題是「重要的 (critically significant)」。換言之,不能人云亦云、充斥 “me too” 的論調。如果這個要素沒有做到的話,絕不能稱之為一個好的 研究計畫。

  第二點,你要說服審查委員:我將如何達成所提的研究計畫,讓他們能夠徹底地了解 –「你要怎麼做」,且須要解釋得很清楚,不可以草率,或僅止於做流水帳

  第三點,我覺得還要清楚地闡述:什麼是預測的結果?還有,萬一實驗不成功的時候,有什麼樣的替代策略 (fallback approaches),讓人家有信心,覺得你的方案可行。

楊慕華 [華]:如同張老師所言,不論是基礎或臨床研究的計畫,都需具備上述三要素。另外,認清楚補助單位對研究計畫設定的大方向或策略,研提符合計畫要點的方案,才不致白忙一場!以生醫領域而言,補助的單位包括科技部、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生署等單位,但這些單位所公告徵求的計畫,常有屬性的差別,有的較喜歡高品質的基礎醫學研究,有的偏好臨床或產學合作,甚至有「任務導向 (mission-oriented)」的需求,這些都是在撰寫計畫時要考慮到的要點,俾使計畫通過的可能性提升。

[顯]:這正是寫研究計畫的一個常識!在沒有著手寫作以前就要研判研究計畫要送到哪個單位審理最為合適,好像一篇 manuscript (手稿) 適合投到哪個 journal (期刊) 需要仔細審度一樣。

[哲]:再請教二位:在過去這半年,科技部辦了多場政策說明會,依您們的參與、觀察、聽聞,由原國科會所改制後的科技部,對於研究計畫導向或補助政策是否因學門重整而有所調整?在撰寫計畫時還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顯]:我近期沒有參加過他們任何說明會!但是我相信撰寫計畫的基本要領應該不會變 – 從美國到台灣,從國科會到科技部,一個優質計畫所應具備的條件應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

[華]:就學門重整方面,據我瞭解某些學門名稱被改變,某有學門遭到合併。因此在送計畫時,建議稍微注意學門屬性。例如臨床學門之內外科已分別隸屬於幾個次學門,癌症研究和免疫領域也進行整合。那多少反應跨領域的研究的趨勢和重要性,領域跟領域之間的界線變得不再那麼涇渭分明。審查委員將來讀到和自己領域相距頗大的案件的機率,也可能升高。

[哲]:誠如二位所言,彰顯所提計畫的重要性非常關鍵。但「重要性」不全然等同於「可讀性」、「趣味性」或「吸引力」,可否請教如何寫一個既重要且饒富科學旨趣的研究計畫?如何能在計畫的前幾頁即能說服審查委員同意補助?

[顯]:科學實在太浩瀚了!常常你認為重要的,別人可能不以為然。但科學社群對一些研究議題的重要性,或是一個科學主題是否妥善形塑,還是有些「隱然的共識」。因此我再次強調:把這重要性講得很清楚,絕對是計畫撰寫人的責任。建議用深入淺出的的口吻,避免用密度過高的專業詞彙,使審查委員易讀易懂。至於如何將趣味性和重要性做妥適之調和,實在是重大挑戰!需要很長時期的深度思考和自我磨練,才能功力漸增。

  依我個人審查經驗而言,許多計畫申請人寫出來的案件彷彿不想讓審查委員看懂 – 內容不僅枯燥無聊 (dry and boring),視野亦狹窄 (too narrowly focused)。申請人可能以為這樣較有深度,其實適得其反!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懂,別人就應該懂,這不一定耶!

  如楊老師所言,跨領域的思考已蔚為主流,且早已被頂尖學術期刊 (top journals) 所一再強調。這些期刊的主編非常看重研究成果是否能引起廣泛的興趣 (broad interest),這個原則對撰寫計畫亦同樣適用。如果天下只有五個人對你的計畫感興趣,恐怕不是件好事。我建議大家可以試著把計畫內容向一個不具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朋友以口頭方式分享,如果他說:「我聽不出來有什麼重要性」,那表示你還沒有抓到要點。

  至於如何讓審查委員在計畫的開頭即明瞭研究的重要性?我的表達方法通常是這樣:第一點,要將整個研究的長期目標願景 (long-term goal) 說清楚,包含哪些是領域當中重要但未解決的議題,以及個人的研究主題和此有何關聯。不過要注意:絕不能誇大其詞,審查專家不是笨蛋,通常稍微一讀就知所言是否有憑有據。第二點,要盡量將個人的研究主題和其它重要的主題連結或作比較。以個人領域為例,我的研究主軸為核醣核酸剪接 (RNA splicing),但我所提出的計畫不應只在 splicing 這個議題打轉,應和其它重要基因表現事件 (例:轉錄 (transcription) 或轉譯 (translation) 連結,使得計畫的可讀性提升。就算審查委員來自不同領域,因你聯結到他 (她) 有興趣的議題,計畫的說服性也相對增強。

[哲]:以下的問題大致按照科技部現行計畫格式請教兩位。以我個人經驗而言,在描述過去五年的研究成果時不免和計畫本身的「背景介紹」重複,兩位老師如何處理這兩個部分的寫作?

[華]:我覺得這個部分 (section) 的主要目的在於讓審查委員明瞭你的研究成果,以及各個成果間有無系統的關聯性。例如某個人一下子做病毒分子機制的研究,另一下子又去做環境生態學的調查,而且無法將這兩方面的工作的關聯性作妥適解釋,恐無法加分!甚至還有扣分的可能性。反之,這部分如果寫得好,會有助於計畫內容的鋪陳。

  至於「背景介紹」重複的問題,請盡量避免。我建議在描述過去五年的研究成果時,可用較精簡的文字概述背景,然而在研究計畫的主體內容方面可進行較詳盡之描述。切記:研究背景的介紹需具備邏輯連貫性,且要與研究主軸相關聯。最佳的寫作方式是利用背景介紹點出為解決之問題,同時引出研究之重要議題。

[顯]:我很同意楊老師上述的看法。以美國 NIH 的計畫格式來說,一開始並沒有所謂的「過去五年研究成果」這樣的欄位。反之,它以「具體目標 (Specific Aims)」取而代之。當然在這個地方不可能將研究背景做詳盡的介紹,因 NIH 對此欄位有嚴格的頁數限制,僅能點到為止。若談及詳細的論述,可請審查委員參閱研究計畫之主體 (例:For detailed description, please see Section X)。

  我要再次強調:要從審查委員的角度來思考如何將報告寫好。「過去五年研究成果」固然重要,但不能反客為主,取代計畫內容的本體。但我也看到不少報告以「流水帳」的方式描述所提研究方案,幾無邏輯性和連貫性,更遑論故事性和趣味性。坦白說,以美國 NIH 的標準,此類計畫幾無通過之可能!不過我也要指出:寫一個具邏輯性、連貫性、趣味性、重要性的計畫絕非易事,需要投注相當大的心力,非一蹴可幾!

[哲]:很明確的請教二位:你們覺得「背景介紹」在計畫的主體內容所佔的比例,以多少頁較合適?

[顯] [華]:大約 3 頁 (異口同聲)。

[華]:現在科技部生科司對計畫長度的要求為 25 頁 (含文獻和圖表,未含過去五年研究成果)。

[顯]:現在美國 NIH 計畫的規格,上限是 12 頁,且不包括文獻,非常不好寫,非得將計畫內容以十分簡明 (concise)、正確 (precise) 的論述呈現不可。就我觀察,“being concise and precise” 也是臺灣目前研究計畫最缺乏的兩個元素。

[華]:在還沒有頁數限制之前,我甚至審過超過 100 頁的 grant proposal

[哲]:如何將「論述 (rationale)」這個元素融入「背景介紹」?

[顯]: NIH 的計畫格式來說,並沒有「背景介紹」這一欄,倒是有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背景和顯著性)” 這樣的欄位。這樣的安排其實已清清楚楚地點出:背景介紹若無顯著性之襯托顯,僅是流水帳!基本上你須要講一個故事,先告訴大家領域的重要性和重大發現,然後再告訴大家什麼重要的問題尚待解決,而我所提的研究方案能提供什麼樣的解答,這就是 “rationale”。很自然地,你的 “Aim 1”、“Aim 2”、“Aim 3” … “Aim X” 即能富有邏輯地呈現。用英文作個結論:
1. Big picture.
2. Specific and important problems.
3. How much has been done and how much hasn’t?
4. How am I able to contribute solving the important and unsolved questions?
[華]:因為臺灣國衛院的計畫格式和美國相仿,科技部 (前國科會) 的則差異大了些,我須作出一些調整和適應。很湊巧的是,雖科技部的「背景介紹」這一欄沒有強制要加上重要性的描述,我自己還是把它加上了!在解釋完現在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和有興趣的問題之後,我覺得要闡明「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做了之後會有什麼顯著性」就容易多了。

[顯]:Exactly! 我寫計畫的第一段即是處理背景和顯著性。但我也看過有為數不少報告在讀了好幾頁後,還令人摸不著為何要做這個研究 (如果不做這個研究這世界會不會崩潰呢?會不會少了一塊肉呢?)。整個報告好像只在說我以前做了什麼,我接著繼續做而已,看不到研究的重要性。

[哲]:如何將「特定研究目標 (specific aims)」寫好?目標之間的關聯性如何架構?

[顯]:每一個 specific aim 都要具備「中心主題 (central issue)」,先以概要式的背景介紹破題,點出研究目標的重要性,然後用邏輯之陳述將如何達成目標的策略和方法講清楚。請務必注意:每個研究目標基本上需具備其獨立性 (independency),但其重要性卻要在目標之間有所連結,且要能回應總體目標之研究顯著性。

例如,我常在演講時提到:”specific aims” 之間的執行策略不能互相綁在一起 – 不能在 aim1 執行之後才換 aim2aim3;如此一來,計畫窒礙難行的機率大增,說服力將驟減。許多同學的問題在於習慣單向思考,以為應該 aim 1 做完之後才做 aim2aim2做完之後才做aim 3 – 但是寫計畫時不能這樣鋪陳。試想如果 aim1 不成功的時候,aim2aim3 還要能夠有成功的機會,把 aims 綁在一起,那是一個致命性的錯誤。

[華]:每個研究目標的比重須平均分配,我經常看到「頭重腳輕」式的寫法,好像所有的重心都在 aim1,非常不恰當。

[哲]:初步研究成果 (preliminary data)」應佔比重為何?重要性為何?如何展現於計畫內容當中?

[華]:「初步研究成果」的作用是讓所提的每一個研究目標都可展現其「可行性」。依個人經驗,最好讓每個目標項下的初步研究成果佔有大略相等之比重。我看過不少報告的第一個研究目標含有絕大部份的數據圖表,但是到了第二、三、四目標明顯地數量萎縮,標準「虎頭蛇尾」式的錯誤範例,顯示計畫之執行考量欠周延。

[顯]:的確,每一個研究目標都要 “equally balanced”,不能 aim1 顯得很重要,然後 aim2aim3 看來是隨便搪塞的。依 NIH 對計畫品質的要求,preliminary study的陳述要簡潔,而且整理出來的 data 要乾淨、俐落、漂亮,絕不能隨便貼個有明顯瑕疵或品質不佳的圖表,否則要計畫通過簡直是緣木求魚!再次強調:要以審查委員的角度來編寫計畫,內容才不致凌亂難懂且欠缺說服力。

  如果提出的論點或目標沒有初步研究成果的支持,其實並非不可,但亟需有充分的文獻分析和縝密的論述來補足,使得 “convincing power” 依然強而有力。不過,我個人仍然認為有一點 preliminary data 還是好些。基於篇幅的關係,你無法將一大堆數據塞進報告當中,但站在審查委員的角度,「關鍵數據 (key data)」一定要放!

[哲]:如何處理「材料和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這個部分的寫作?

[顯]:在 NIH 研究計畫的格式並無此欄,我在一開始先寫 1.5 頁的 “specific aims”,接著就在 “proposal main body (計畫的主體內容)” 解釋每個 aim 要怎麼做,著重策略之邏輯性鋪陳,盡量使論述具有說服力。除非我新創一個方法或技術平台,須要詳細交代步驟和反應條件,否則我不會像某些計畫主持人把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聚合脢連鎖反應)” 這樣通行的分子生物學技術,還一五一十地詳列其和細節,真的沒有必要。

[華]:國衛院的計畫格式基本上和 NIH 的風格較像,但在現行的科技部計畫確仍沿用過去的國科會計畫格式,請申請人要說明材料和方法。我的折衷方案為:將執行的策略先講清楚,若遇較少人使用的材料方法,再補充說明。

[哲]:如何將「執行進度」作妥善之呈現?

[顯]:坦白說,我不認為有誰能真的按自己所規劃的進度執行計畫,因為研究的變數實在太多了!我僅能以清楚有力的論述和可行的策略,說服審查委員我的研究團隊確實有效能執行所提實驗。

[華]:在國科會/科技部的計畫,我仍盡量符合其格式,將實驗進度的規劃時程列出,且常以佐流程圖 (Flow Chart) 使其脈絡更為清楚。

[哲]:因時間的關係,今天僅能在一個半小時內請兩位老師簡短分享計畫寫作和格式處理要領。兩位老師所點出的問題,確實是我早年寫計畫時所犯的錯誤,亦是近年擔任計畫的初、複審委員時所目睹的許多案例。過去的 90 分鐘我深深覺得自己對於撰寫計畫的領略有顯著的提升,相信讀者們亦能深有同感!非常感謝兩位前輩的寶貴建議,期盼下一次能再請教您們如何撰寫優質期刊論文,以及投稿心得。謹代表臺大教學發展中心向兩位老師致上誠摯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