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再回首,迎向未來:104 學年度臺大新進教師研習營特刊 (臺大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第 85 期編輯手札)

張俊哲 (臺大昆蟲學系教授/本刊主編)

我很喜歡和新進老師們聊專業。他們甫由頂尖的博士後研究員晉身為助理教授,幾乎個個身懷絕技,站在科技和思潮的最前端,不需超過半小時,就足以令人滿載而歸。然而若話題轉到剛到校服務的甘苦,這些意氣風發的年輕科學家很快地變成憤世嫉俗的「憤青」。再稍微聊久一點,大部份的內容都可以用「憂慮」二字總結。不論您信不信,「我好想趕快退休!」竟出自好幾位我曾接觸過的新進教師之口!

還好,上述的情境並非「臺灣專利」,而是目前國內外大學或學術研究機構許多新進成員所面臨的重大挑戰。激烈的學術競爭、嚴格的升等標準、備新課和帶新生的壓力,若再加上要照顧剛剛成立的新家和兼顧原生家庭,相信絕非孤軍奮戰所能倖存。就算能,也僅是「慘勝」。因此,不少國際頂尖大學或學術基金會早已籌設專責機構來輔導新進成員,並且不斷投注資源與精進輔導內容,期能搶救新師並使其茁壯。國立臺灣大學每年由教務處主辦的「新進教師研習營 (新師營)」,由原本兩天不到且僅在校總區舉辦的例行會議,提昇為三天兩夜在溪頭實驗林的研討會 (workshop),正是為了讓新師們能有效掌握生涯新階段發展的生存秘訣,同時揭示校方協助新師的強烈決心和善意。

這期以新師營為主題的特刊並非會議記錄的文字版,好讓新師們可將當時漏抄的內容補齊。教發中心目前還沒有足夠的人力可完成這項大工程,但並不表示我們願意讓新師營的正面效應隨著遠離溪頭而曲終人散。我希望藉由會後的訪談,能讓新師們在歷經幾個月職場實際的磨鍊後,重新淬鍊與見證由新師營所獲致之寶貴收穫。在此特別感謝汪詩珮 (中文系)邱文祥 (機械系)吳岳隆 (昆蟲系)三位老師慨允接受訪談,讓我們瞭解新師營禁得起考驗的價值,以及後續在教學與研究產生的正面化學效應。

由於自己也曾是飽受煎熬、跌跌撞撞、但有幸能得到幫助而倖存的新老師,深知從無到有,要建立一個具備戰力的研究團隊實屬不易。因此,我特別將 Uri Alon 教授 (以色列 Weizmann 研究所有關「如何建立一個具備高度動機的研究團隊 (How to establish a motivated research group)」的專文整理,以饗仍在摸索如何凝聚研究室向心力和提昇成員執行實驗效能的新進同仁。另外,若在建立一個研究室的同時也在成家階段,生活將倍極艱辛,但這確也是不少新老師們目前的生活寫照!為了使老師們能有效安排如此具有挑戰性的時間表,我在專刊中和大家分享 Galit Lahav 教授 (美國哈佛大學的成功案例,介紹這位多年前由以色列遠赴美國,剛應聘為哈佛助理教授又同時為新手媽媽的心路歷程 (請詳見「活下去,活得好!」這篇文章)。相信讀者們可被她的「抽屜理論」感動,並且從中獲益。

        回想十二年前當我剛剛加入臺大時,新師營尚未問世,而我也樂得在新進教師的講習會簽完名報到後,短暫待在會場聽了一兩場演講便開溜。一直到 2011 年,當我有幸被教發中心邀請至新師營經驗分享時,方能親睹整個議程的進行和感受活動的氣氛。我深信以教發中心同仁務實求新的精神,新師營的內涵應年年持續精進。非常感謝關旂同學 (園藝系以文字詳實捕捉今年新師營許多精彩的情節,使新師們能重溫美好的時光,也同時也讓未與會的廣大讀者們能感受那真誠溫馨的三天兩夜。

不難想像目前許多新師們正埋首撰寫科技部計畫,犧牲耶誕節的週末,為研究室明年的存續奮鬥。或許新師營許多前輩的經驗分享和鼓勵,仍不足以平息目前心中一絲絲的哀怨:奮鬥這麼多年過關斬將的下場,竟換得如此奔忙不得歇的生活型態?坦白說,這也曾是出現在我腦海中多次的聲音。我的確曾天真地以為當上臺大老師後,生活型態即可一躍龍門進到了舒適圈。熟料經過第一學期的震撼教育後才深刻體會落差如此之大!我想新師營的目的正是在震撼教育前提供充足的資訊與心理建設,讓老師們能在面對挑戰甚或苦難後,仍能將其化為許多具有正面效益的轉捩點。誠心希望本專刊能讓新師們再回首,回憶新師營美好的點點滴滴,同時也撫慰那份還在努力調適的心情,持續催化正面效益的發揮,迎向未來。

最後感謝大家今年對教發中心電子報的支持。敬祝新年快樂!一定要快樂!
                         
張俊哲 敬上
                                                                (2015 年聖誕節後的週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