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教學發展中心第 66 期編輯手札 (June 2012): You Raise Me Up


第 66 期編輯手札

文/張俊哲副教授 (臺大昆蟲學系/生物科技研究所)
大部份的蚜蟲在臺灣以孤雌生殖胎生的方式產下後代,因此我們經常可看到剛生下來的蚜蟲寶寶大多
環繞在蚜蟲媽媽的周圍。雖然小蚜蟲須自行吸食植物汁液長大,但牠們好像喜歡跟著蚜蟲媽媽,較少
有脫隊落單的現象。小蚜蟲似乎不斷地發出 “You raise me up” 的訊號,而蚜蟲媽媽也似乎聽到了
(圖:吳士緯;文字:張俊哲)

「When I am down and, oh my soul, so weary;
當我失落低潮,哦!我的靈魂是那麼地疲憊;
When troubles come and my heart burdened be;
當困難來襲,我的心是那麼地力不能勝;
Then, I am still and wait here in the silence,
然後,我會在寂靜中佇立等待,
Until you come and sit awhile with me.
直到你來,坐著陪我片刻。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你鼓舞了我,使我終能站立山頂,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你鼓舞了我,使我能走過狂濤,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我變得剛強,當我靠在你的肩膀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因你的鼓舞,我超越了自己。」

摘自 "You Raise Me Up"  (Rolf Løvland 作曲;Brendan Graham 作詞)

        這是我最近經常聽的一首曲子。因為它的旋律優美,歌詞又感人,讓我重新體會什麼叫做「觸動心弦」。其中,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也可能是看似最平淡的一句,正是: ”Until you come and sit awhile with me (直到你來,坐著陪我片刻)”。我之所以被感動,因為它提醒了我在過去的歲月中,因著上帝、家人、師長、親友、同學的不離不棄,使我在面臨求學與人生的難關,能夠重拾勇氣,走出死蔭幽谷。猶記得多年前父母曾十分憂心我在高中時期的讀書狀況,對於我一落千丈的成績時感束手無策,直到現在我還清晰地記得他們強掩不住的愁容。我的問題不在於不認真,而是想認真讀,卻讀不懂,到最後甚至陷入不知道為何要認真讀書的困境。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讓我仍願意回家,勉為其難拿起書本的最後動力,就是父母無怨無悔的陪伴。我的父母可能不知道,他們端到我桌上的一碗飯、一碗麵,那樣的動作,竟可轉化為我僅存的勇氣,使我在隔天的學習挫敗中不致陣亡。


       正因自己曾體驗陪伴成長對生命所產生的正面力量,所以我對郭宗杰教授的演講 (「打造優質的實驗室文化,塑造科技「人」的價值」) 特別有感。在現今競爭激烈的科研環境中,我們已經習於由發表論文、贏得獎項、以及爭取到研究經費為成就感的主要來源。然而,郭老師卻提醒我們這些學術戰利品不是我們學術生涯的全部;反之,用心指導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既會做研究又具備良善的人格,方能在學術生涯留下比「戰利品」更重要的「勳章」。


       本期電子報還收錄郭瑞祥老師的訪談 (「以課堂實踐管理精神」)、陳忠五老師在新生書院的演講 (「認真看待每一件事」)、以及廖本全老師針對臺灣環境變遷的演說 (「走進臺灣環境現場-你的參與,決定你未來的生活環境」) 等三篇精采文章。我原本以為管理精神只適用於工商企業,課堂之組成相對單純許多,那需要用到管理的技巧與策略?然而郭老師卻以「教學:給學生最好的禮物」作為總結,使我領悟到若無奉獻的心志,再好的教學方法與課程安排都將無法感動學生,使他們願意投注心力來學習,更遑論他們會回應陳老師「認真看待每一件事」的叮嚀,以及參與廖老師所大聲疾呼的環保議題。


       如此看來,從實驗室、教室、到環保的現場都需要老師們以愛心來陪伴同學們成長,才能一代接一代地培育出願意學習和樂於助人的棟樑之才。我相信某些「學術孤兒」也能單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變成「學術巨擘」,但只怕少了老師的愛心與指導,有更多的「學術孤兒」發憤圖強不成,進而遠離實驗室與教室,更遑論會去關心同胞與環境。我曾聽過學生抱怨過老師的學識不夠淵博、爭取研究經費績效不佳、授課表達不夠精彩,但我尚未聽過學生抱怨某位老師太有愛心與太有誠意教學。我們用心陪伴他們成長,就是最大的鼓勵!


       希望讀者們會喜歡本期的電子報,也預祝大家暑假愉快!
張俊哲
2012 年 6 月 6 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