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祝福 - 台大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第 62 期編輯手札


各位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的讀者:大家好!
又到了歲末年終的時刻,在此謹向這一年來所有參與電子報編輯與出刊的同仁,以及忠心的讀者們,致上最誠懇的謝意。我深信文字帶有力量,它們好似藏於基因當中的密碼,一旦被「讀出來」 (decoded) ,就可發出訊息,產生影響力。因此,大家對電子報的努力與支持,已將令人感動又具有洞見的教研理念,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傳到了許多人的電子信箱…還有,心坎當中。
在聖誕節的週末,我做了一張電子賀卡,簡單地寫了幾句感謝和祝福的話,寄給許多的好友、師長以及學生。每當我按下了 “傳送” (send) 鍵,內心的興奮就多了一次。一個電子郵件 (e-mail) 雖然比不上一張賀卡來的厚實,然而在繁忙的 12 月底,總算把祝福寄了出去。當然,最令人欣慰的是收到一封封的回信。不論是簡單的問候,或是多年不見的寒暄,甚或對於我的電子賀卡上的蚜蟲表示興趣,都讓我倍覺溫馨,也讓我再次感受:文字就是力量。
因此,當我看完陳明賢教授「貢獻自己於一個多元學習環境」的新生書院講稿,我馬上以電子郵件將內容轉寄給實驗室的每位成員,懇切地希望他們能仔細閱讀,從中得益。雖然我研究室中最年輕的學生也已大三,而且大多數都是博士生,但我覺得陳老師對大一同學之勸勉,仍然可使他們 (其實也包括我自己) 受益匪淺。身處一個資源豐沛的教學研究環境,我們何其有幸;然而,我們也很可能在「走馬看花」或是「暴飲暴食」的學習方式中日復一日,讓與日俱增的焦慮感、罪惡感與空虛感吞噬了我們學習的胃口。如果你有類似的「症狀」,相信陳老師的講稿會是一劑良方。
本期精彩文章還包括邵軒磊老師的「實驗教學與教學實驗」、 吳政哲同學在參加「教學技巧工作坊」之後的心得分享、簡士捷老師的「一般寫作技巧」,以及李侑龍程式設計師對 HTML 發展過程之介紹。邵老師與吳同學分別將他們在課堂中深刻的體驗現身說法。雖一為老師一為學生助教,但是他們不約而同地在文章中散發「真誠」的共通特點,在字裡行間把他們最寶貴的經驗傾囊相受。簡老師的大作則提供詳盡的 “guideline” (指引),使大家可清楚掌握學術寫作之基本脈絡。李設計師的文章可使我們面對常出現在搜尋引擎上的 HTML 不再陌生,達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深度學習境界。
最後,和大家分享這一兩天我剛收到的一封 e-mil 回函:
「謝謝張老師,大家加油一起撐過期末吧~」
是的,這句溫馨真誠的問候,讓我在寒冬中再次體會到文字的力量:「祝福」,也把它送給每位讀者。祝大家新年快樂!2012 年見!
俊哲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遇見」-- 第 61 期編輯手札


第 61 期編輯手札


文/張俊哲副教授 (臺大昆蟲學系)
「聽見  冬天的離開  我在某年某月  醒過來
我想  我等  我期待  未來卻不能因此安排
陰天  傍晚  車窗外  未來有一個人在等待
向左  向右  向前看  愛要拐幾個彎才來
我遇見誰  會有怎樣的對白  我等的人  他在多遠的未來
我聽見風  來自地鐵和人海  我排著隊  拿著愛的號碼牌
我往前飛  飛過一片時間海  我們也曾在愛情裡受傷害
我看著路  夢的入口有點窄  我遇見你  是最美麗的意外
總有一天  我的謎底會解開」
(「遇見」:作詞,易家揚;作曲,林一峰;主唱,孫燕姿)
各位教發中心電子報的讀者:大家好!


    首先我要用「遇見」這首歌的歌詞做為開場,向大家介紹本期的第一篇文章:「提升生命的偉大志業」。這是去年黃俊傑教授對北二區新進教師演講的報導。對大部份的讀者而言,「偉大的志業」是個嚴肅又敬而遠之的話題。對於近年來服務於大專院校的教師來說,可能在申請教職之際仍懷有些許抱負,甚至滿腔熱血地要將教育當作偉大志業。可惜的是,在榮膺教職不久後,忙於籌措研究經費、發表研究論文、應付評估升等、出席大大小小會議等雜事紛杳而來,整個生活被這些「看起來不太偉大的志業」佔滿。對於想多花時間充實授課內涵和關心學生的老師而言,起初的熱情幾被澆熄,無力感油然而生。不瞞大家,這也是我幾年前所感受到的迫切危機!


    我之所以對教授的演講有所感觸,乃在於他的演講結語帶來的的震撼:「我們所面對的是 18 到 22 歲的年輕人,他們將生命的黃金季節交給了我們,在他們這樣生命花開的季節與我們相遇…」。不知有多少次,當我懷著疲憊的身軀走進課堂,同學們認真的雙眸以及肯定的微笑,都可讓我低盪至谷底的身心重新振作,因為我知道:我在做「偉大的志業」。這是生命中「遇見」的力量!


  康仕仲老師因為在 2005 年於史丹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遇見」賈柏斯 (Steve Jobs),得以現場聆聽氏聞名全球之演說。這樣的因緣際會,使得他在 2010 年可向台大新生做第一手的分享。我們很高興在本期電子報收錄他精闢的聽後感想。另外,在「活力老師的光學講堂」訪談專文中,朱士維老師分享他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意願、讓學生願意主動參與課程、甚至覺得「上課好好玩」的要領與秘訣。老師的無私分享,有助於老師與學生把原本被動的「課堂相親」,轉化為充滿主動意願的「課堂約會」,這不啻是最佳的「遇見」教戰守則!


    誰說學習歷程中的「遇見」僅限於課堂之中?王昕馨女士的「創意思考技巧」專文以剖析創意內涵為始,一步一步地帶領讀者明瞭:人人皆可有創意、生活處處是創意的驚喜。大家會發現,由各個不同的角度問問題的本身,就是在釐清問題,找出答案的過程。女士在整篇文章雖然沒有提到「遇見」二字,但她在字裡行間一直鼓勵大家勇於由各個角度「遇見問題」,使得「遇見答案」的過程變得更有效率、更有創意!數位媒體組的江冠儀設計師在本期電子報特別教大家如何輕鬆地運用 Flash CS4 繪圖軟體描繪教材圖片。讀者可由其專文發現一台其貌不揚的顯微鏡照片,竟然可以藉由 Flash 繪圖工具讓大家「遇見」它好像剛出廠時那樣容光煥發的新模樣。


    最後,希望大家能在字裡行間「遇見」每篇文章的講者、作者,產生跨越時空的心靈互動。就好比歌詞中「我遇見誰,會有怎樣的對白」那樣的令人期待。因為,每次的遇見都很可能是個「美麗的意外」!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Dr. 張俊哲's 編輯手札 (2011 年 11 月)


第 60 期編輯手札

文/張俊哲副教授 (臺大昆蟲學系)
大約在幾個禮拜前,Dr. Allan Bradley 應台灣大學之邀請,分別在醫學院與生科院進行專題演講。這位 24 歲就取得劍橋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27 歲即任教美國貝勒醫學院、39 歲接到邀請電話返回劍橋擔任舉世聞名的聖格基因體中心 (Sanger Institute) 主任、42 歲獲選為英國皇家院士,而現在才年方 51 歲的重量級講員,毫無疑問地吸引滿坑滿谷的聽眾。不知因為時差或是講題的關係,Allan 在醫學院的演講略顯嚴肅單調,全場最大的火花僅在他報告聖格中心於2006~2009 年發表約 140 篇刊載於 Nature,Science,與 Nature Genetics 等頂尖期刊的重量級論文 (扣掉聖誕節與幾個國定休假禮拜,大約每週一篇!)。不過,在隔天於生科院的演講,Allan 好似活了過來,將他從大學部至現今之研究做了深入淺出之講述,簡直就是「Dr. Bradley 的學思歷程」,全場師生無不被他的演講所深深吸引!
在 Allan 演講結束時,我請教他為何能在讀大學什僅利用專題研究的 8 週時間,就順利地分離了威震八方的「胚胎幹細胞」 (embryonic stem cells)?難道他之前的學長姐都沒人試過而無功而返?Allan 笑答:It was because I had no fear (因我心中沒有恐懼!)。說實在地,對絕大部分的學生而言,面對一項極其困難,而且一做出來就有可能獲獎無數的實驗,很可能會患得患失,甚或早早打退堂鼓。Allan 能夠無畏無懼地完成此項壯舉,實令人欽佩!我非常想知道他當年如何能夠有這番膽識與身手,不過因時間的關係,我只能以劍橋校友的身份與其寒暄幾句,聊一下遺傳系的師長,還有請他在我珍藏的劍橋休閒帽上簽名,便結束彼此之接觸。

在趕回系館開會的途中,看著熙熙攘攘的學生,我不禁問自己:如何在台大培養出具有 Allan 這樣格局的學生?我們怎麼樣誘導同學表現「大無畏的基因」?一時間我實在沒有很好的答案與良方。不過,本期電子報有著珍貴的訊息提供大家如何擴大。劉麗容教授與林萬億教授分別由「培養世界公民」與「鼓勵社會參與」兩個面向,期許同學深入瞭解世界脈動和培養對所處社會的責任感。他們都不約而同地直指「格局養成」之重要性。劉教授認為,唯有養成「引領改變」、「勇於突破」、「跳脫框架思考」、以及「創造新典範」等四種卓越之特質,才能在瞬息萬變之世局穩健自處,甚至能成為扭轉世局的世界公民。林教授以過去四十年來台灣政局與社會變遷為例,說明台大人在當中參與的經過。雖文中並無「台大好,台灣就好」之直接意涵,然而「台大不好,台灣恐深受影響」之訊息卻在謙遜之文句中堅定地發出,強調台大師生對國家社會未來發展之重要性。

奚永慧教授在新生書院的演講,鼓勵新生要透過「自我學習」與「大量閱讀」 (非「大量上網」) 提升人文素養。坦白說,我很擔心不知道有多少的新生能聽得進去?因為大部份的家長在新生家長日最常問的問題就是:我的小孩 (讀了你們這一系四年後) 畢業能找到什麼工作?新生的家長雖不至對同學們產生絕對之影響,但重大的影響恐免不了。所以許多同學並非很在意在台大可以學到什麼,而是在乎台大能幫我找到什麼工作。其實,大部份的家長都喜歡當「成功後的賈柏斯 (Steve Jobs, 1955~2011, 甫過逝之蘋果電腦創辦人) 的父母」,而無法容忍「成功前,書念不太好、被當掉之後跑去學書法那個的賈柏斯的父母」。然而,賈柏斯所學的書法正是蘋果電腦後來引領風騷的字形美感來源!因此,人文素養的重要性不可言喻。或許,賈柏斯只有一位、Allan Bradley 也只能有一位,然而若我們的教育只接受成功後的賈柏斯與 Allan;那麼,我們豈不是在世世代代中折損一位又一位的賈柏斯和 Allan!

(附註: 邱于真博士「登台前的綵排:上課前應做的準備」專文,揭櫫備課「豫則立,不豫則廢」之真諦。劉蔚馨小姐「數位教材製作好幫手 – 網際奇兵媒合服務」專文提供 「網際奇兵媒合服務」之神奇功效,歡迎大家踴躍前往閱讀。)

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台大教學發展中心第 59 期編輯手札

第59期編輯手札


文/張俊哲副教授 (臺大昆蟲學系)
去年的六月,有幸受邀擔任「椰林講堂」的講員,分享「新生專題」的教學心得。記得結束演講後,我心中浮現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明年我要不要報名椰林講 堂?「要」或「不要」一直在內心深處拉扯,持續了好一段時間。後來,我竟然發現要參加與不參加的理由竟然那麼地相似。如果我想參加,而且是下定決心參加edit1.jpg, 理由在於聽眾的人數實在不多,當時每個場次雖不致「門可羅雀」,但距「稀稀落落」實不遠矣!僅希望我的出席,可對講員有一絲絲的肯定,讓椰林講堂可再多撐 幾年。而我不想參加的理由也肇因於參與者的冷清,那份待在偌大的教室空空蕩蕩的感覺,勾起心中對近年「重研究而輕教學」之風潮瀰漫整個學界的感嘆,直教人 悲從中來,不勝唏噓!

今年的六月,我給了自己另一個誘因,報名參加椰林講堂。這個理由完全跳脫「形而上」的層次,坦白地說,真的還有點「形而下」:我決定參加,因為主辦 單位所準備的餐點與服務品質,幾乎是其它的會議難以匹敵的!也就是說,我為可口的點心、優質的便當與會!在 6 月 28 日那天,我真的出席了椰林講堂的盛會,而且就在參加 TA (Teaching Assistant,教學助教) 實務分享論壇後,我很輕鬆地決定明年還要參加。因為,我被感動、我被震撼、我看到了希望。

在這短短的一個小時中,來自四個不同領域的 TA,分享他們如何幫助同學學習和協助老師教學的經驗。聆聽的過程中,我覺得他們不僅是傑出的 TA,更像是剛執教鞭的傑出新進教師。他們絕非舌燦蓮花之輩,但他們清晰的思維、有條理的講述,以及對分享知識的熱忱,直教人覺得:台大有你們真好!本期 的電子報,我們特別刊出「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教學助理認證研習會」的精華,讓讀者可明瞭如何勝任 TA 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讀者可由這篇文章深入地瞭解當一個 TA 原來是那麼的有意義!

另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來自於外文系奚永慧教授新生書院的演說專文。奚教授以「人文和語言的自我學習」為講題,勉勵同學在讀大學期間培養人文思考的能 力與習慣,使自己成為具有深度思考,並能精準地使用語言表達的知識份子。我強力推薦這篇文章的原因,在於它點出網路世代的重大迷失。在現今的世代,為數可 觀的大學生已習慣「只再」網路的世界尋找答案,卻不習慣於關掉搜尋引擎,翻開書籍與原作者,甚或自己的靈魂做深度對話與溝通。不要說這是大學生獨立思考能 力退化的危機,對我這個已經在大學執教近八年的老師又何嘗不是?我要謝謝當年鼓勵我,甚至用力督促我研讀各領域經典名著和傳記的學長、同學,使得我多少吃 下了一些「原汁原味」的哲思,成為可以咀嚼再三的「思考食材」。這些年來我在課堂上分享,引起同學們共鳴的內容,大多數來自當年這些硬功夫所奠定的基礎。 反之,由網路截取的片段知識,頂多只能用於辨識答案的正確與否,甚少對思路的鋪陳或想法的更新有所助益。但可怕的是,用滑鼠「點選網頁」比用手「翻閱書 頁」所產生的立即成就感實在大得多。自然而然,我要再去和作者進行一頁一頁對話的耐性變漸漸消失。幾年下來,我發覺自己的思考已開始淺碟化,常常陷在明知 「應有更佳的解決方式,卻生不出更好解答」的窘境。我只能說,這是過度倚賴網路世界找答案,卻缺乏關機 (或離機) 分析資料所產生的後遺症。在此奉勸新生對奚教授之殷切呼籲加之重視,莫讓網路的「搜尋引擎」取代您的「思考引擎」。

另外三篇文章,分別是符碧真老師的「學習總體驗:整合式課程 (capstone course)」、鄭如珊幹事的「資料整理術」,以及江冠儀設計師的「輕鬆製作課程輔助教材:由 Flash 按鈕設定影像地圖」。很有趣的是,這三篇文章雖從學習過程的評量、資料的歸檔以及影像地圖的設定等三個獨立的事件出發,但是它們都有「照顧全般,掌握重 點」的共同特點,告訴讀者在面對已經上過的課程、堆積如山的資料、以及複雜的圖像時,如何把重點彰顯出來,使得學習的焦慮感降低,並且讓成就感隨之加增。

最後我要補充的是:今年椰林講堂的餐點與服務比去年更勝一籌!不管您被會議的講題所吸引,或是您想親自體驗主辦單位台大教學發展中心的一流服務品質,椰林講堂絕對是初夏不可錯過的盛宴!期待明年與您相會,並誠願電子報的讀者都能有一個愉快充實的暑假!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教學發展中心第 58 期編輯手札


文/張俊哲副教授 (臺大昆蟲學系)
每年的六、七月份適逢各級學校的畢業典禮,因此這段期間又被稱為「畢業季」。很不幸地,今年的「畢業季」被「塑化劑」波及,有關畢業典禮的報導,以及畢業生就學、就業的新聞探討都相對地遭到忽視。就連系上為畢業生和家長所舉辦的餐會,大家所談論的焦點也集中在餐會的食物有沒有含塑化劑!一時之間我們這個「塑化王國」竟飽受「塑化劑亡國」之威脅,實令人不勝唏噓。
在社會各界對不肖廠商一片撻伐聲中,媒體的報導大多僅止於塑化劑對健康的威脅,以及哪些食品被摻有塑化劑出售。至於,為何廠商捨棄合法之起雲劑不用,竟敢鋌而走險採用塑化劑,也僅止於塑化劑成本比合法起雲劑 (clouding agent,例如棕櫚油、葵花油,其功能在於乳化食品) 低的表面報導。難道事情的始末就這麼簡單?當然不是!一位食品界的朋友告訴我,許多食物和飲料摻了塑化劑後,保存期限較含有合法起雲劑的產品多了一到兩年,恐怕才是關鍵。因為保存期限之延長的獲利遠大於合法起雲劑與塑化劑的成本價差。本期陳明通教授「掌握問題意識,讓你看得明讀得通」的演講專文雖然和塑化劑風波沒有直接關聯,但陳教授早在八個月前的演講,卻可幫助我們如何洞悉一個問題產生之緣由,以及藉由「圖形化 (Mapping)」與「方程式化 (Equationalization)」,客觀地來解析、預測問題的來龍去脈。以前我總以為用方程式解析現象只適用於自然科學,或更露骨地說,是研究自然科學的特權!沒想到在探究社會現象亦可採用解析方程式的策略,使我們能更客觀地探究問題的核心。大家不妨以陳教授所提之方法,對仍然正在蔓延的塑化危機進行解析,相信會有更深入的見解。
對於看待問題的態度,沈湯龍教授在新生書院的演講專文提出,大學生須積極培養「邏輯思維」、「自主思維」、「國際化思維」的能力,方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跳脫人云亦云的窠臼。非常有意思的是,來自於社會科學領域的陳教授 (國發所)介紹同學用理工科常用的「圖形」與「方程式」策略來解析問題,具有自然科學背景的沈教授 (植微系),卻以人文的情懷鼓勵同學們要具有「大格局、大思考」的能力。這看似兩套沒有交集的方法論,其實有緊密之關聯:沈教授所言屬於「戰略」的範疇,也就是如何面對問題的態度與格局;陳教授所言在於「戰術」層次,也就是解析問題的方法與技巧。戰略與戰術之雙贏,對於解決難題會頗有助益。
其他有關教學的專文還包括: (一) 李紋霞博士的「有效教學結構:BOPPPS模組」;(二) 田美雲教學設計師的「等第制平常成績處理」;(三) 黎珈伶博士的「吸分大法 20 招」。誠如李博士文章的標題,她的專文非常清晰地揭示教學的五大結構:Bridge-in (導言)、Objective/Opening (學習目標)、Pre-assessment (進行先測)、Participatory Learning (參與式學習)、Post-assessment (進行後測)、總結 (Summery)。其實,若去掉「導言」的第一個英文字母 ”B”,加上「學習目標」的兩個 ”O”,整個教學結構就變成 “OOPPPS”,與英文口語的「oops!」(意即:糟了!) 念起來很像!我在這個地方調皮地玩了英文縮寫的遊戲,無非想表達導言在教學佔有決定性的影響,就好比電影的前五分鐘內容幾乎可決定電影能否吸引觀眾;當然,其它的四個階級亦相當重要,詳情請見李博士的文章。田設計師與黎博士的文章都與分數有關,前者提供老師與助教在新制的評分法 (等第制) 實施過程中,如何有效率地利用電腦軟體處理成績;後者則是黎博士盡其「畢生絕學」,將有效地讀書、考試要領做詳盡之分享。本文因稿長因素,特將全稿以附件刊出。
在塑化劑風波當中,國人皆慶幸我們有位楊姓技正:因為她鍥而不捨之實驗態度,使得國人免於持續被矇在塑化劑之威脅中度日。我真希望每一期台大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的內容,都能透過無遠弗界之電子媒體傳播力量,啟發本校與他校同學向上提昇、踏實學習之態度,進而在潛移默化中,為各行各業培育明日更多的「楊姓技正」。那麼,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之存在,就會更有意義!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台大教學發展中心第 57 期電子報編輯手札

第 57 期編輯手札


文/張俊哲副教授 (臺大昆蟲學系)
記得國小的時候,母親為了加強我和弟弟妹妹的作文能力,規定我們必須背誦「國語日報」的「小作家」專欄當中的文章。當時雖覺得是苦差事一件,但比起 違抗母命的風險總是簡單了些,於是乎也就逆來順受地讀了一些與自己年齡相仿,但作文能力高超的「小作家們」的大作。我完全無法確定「小作家」對我後來的的 語文能力有多大的影響,不過看到自己現在就讀小六的兒子每天要研習艱澀的「字音字形」,甚至還常常要拿起「古文觀止」來找答案,卻仍寫不出一篇還算通順的 文章,我不禁有一股衝動想要拷貝家母當年的作法,要求小孩也開始背誦國語日報的小作家。但是想歸想,一直都沒有真正地執行。主要的原因在於小孩每天有寫不 完的作業,而且他對打電腦遊戲的興致遠高於練習作文,自然而然地對成為「小作家」毫無動力,就算拿出家母當年那一套,想必效果也相當有限。在自己黔驢技窮 之際,突然異想天開地將主意打到了「劍河倒影」的身上。一來作者陳之藩先生的文章極其優美洗鍊,常以平易近人之短句刻劃時代巨人的情感與格局,二來小孩在 我念博士班時出生於劍橋,可趁地緣之利誘導他的閱讀欲望。這兩個動機使我在短時間內上網購買陳之藩散文集的精裝本,並且完成便利商店的取貨。

沒有想到,就在瀏覽以前所讀過文章時,驚覺自己雖然已經從「劍河倒影」裡面的那所大學畢業多年,但陳之藩筆下的劍橋對我而言仍是那樣的夢幻,真的非 常佩服他的人文涵養,可將劍橋的美善在字裡行間散發出來。本期電子報所刊載歷史系甘懷真教授在去年9月初對大一新生的演講全文,正是勉勵同學在大學受教育 期間,正視人文教育之重要性。對大部分的人而言,「人文學」或者是「人文教育」好似較抽象的名詞,不能說它不重要 (至少沒有人敢在公開場合這樣說),但「人文學」好像和找工作和就業沒有直接關係,特別是理工科的同學很難不做如此之思考。然而,難道這就是「人文學」的 真正意涵?斷然不是!甘教授以「人文學」到「人文科學」之演進為例,闡述學習人文的目的旨在於「建立自己的philosophy (哲學)」,而惟有建構屬於自己的人生哲學,方能逼近「無悔」的境界。甘老師鼓勵新生勇於和文、史、哲作品中之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與「對話」,在「史 料」中找到「史實」,才會幫助自己找到「真我」,並在「真我」的基礎上做出決定、開創人生、無怨無悔!

另外的三篇專文皆與教學評量關係密切。它們分別為邱于真博士的「分數的使命:淺談分數膨脹」、史美瑤博士有關「以結果為導向的評量」的演說記錄、以 及符碧真教授的「小組合作的評分:如何處理 “free rider”」。邱博士的文章道出國內外許許多多老師不敢或不願把學生成績打低的真實原因,而史博士的演說正好給予老師們重新省視評量的真諦與價值,可以 幫助老師們從傳統的分數評量窠臼中跳脫出來,以正確的評量方式達到改善教學的品質。符老師的文章把令老師與助教們頭疼的 “free rider” (意指不太付出努力而想獲得成果的人) 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來,並且闡述 “free rider” 如何產生,以及如何處理小組討論中不同類型的 “free rider”。這篇文章可使得小組之學習合作更有效率、成績之評量更為公允。綜合這三篇文章之精髓,老師與助教們或許可藉此重新「建立屬於自己的教學評量 philosophy」!

而我也終於恍然大悟,惟有小孩建立可說服他自己的「學習philosophy」,才有辦法自動自發地去讀「小作家」或是陳之藩的文章。我想我會把本期編輯手札的網址email給他,希望對他有些啟發!

下個月見!
俊哲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教學發展中心第 56 期編輯手札

文/張俊哲副教授 (臺大昆蟲學系)
hope.jpg每年的三月可說是臺大最美的時節,今年亦不例外。椰林大道兩側的杜鵑花盛開,好像花博的展場!在幾個風和日麗的早上,我還特別搖下車窗,將駕駛座旁的音響打開,百分之一百地「自我感覺良好」,加上帶有一絲絲的招搖,緩緩地開在椰林大道兩旁的花海中,享受繁雜城市中難得的世外桃源。雖然幾年前曾有朋友告訴我臺大的杜鵑花受全球暖化影響,有早開早謝之虞,我總覺得賞花還要和全球氣候變遷扯上一筆,實在太「憂國憂民」了。然而,就在杜鵑花綻放之三月天,日本東北無預警地發生了強震強嘯,還釀成了嚴重的核災,令人不禁唏噓。
原本在 3 月 11 日地震發生的當天,我正忙著兩天後 (3 月 13 日) 赴日參加學術會議的準備。雖然這一震讓整個世界都為之緊張,然而因開會的地點在日本南部的四國,離震央甚遠,3 月 11 日晚上主辦單位仍以電郵通知各國與會人員會議照常舉行。不過,因研究生和我都須先赴東京轉機、過夜,我不得不暗自抱定「與會視同作戰」的心情,好像經歷服役時參加實彈演習,必須接受不少突發狀況的發生。然而每次上網或看電視瞭解災情,心情便愈發沈重 (我已開始計畫如何提著行李,由機場步行數小時至下塌飯店)。還好,3 月 12 日早上我們收到了會議順延的電郵,學生和我都鬆了一口氣。那一天當我再度駛入繁花盛開的椰林大道時,突然覺得恍如隔世,更加珍惜周遭的五彩繽紛,也不再抱怨開了七年的車音響不夠好,車太舊,事情太多……。
或許您以為上述這些內容和教學發展中心的電子報無關,其實不然。若同處地震帶的我們沒有從福島強震中覺醒,而僅將它視為千里之外的偶發事件,把平安當作平淡,那麼我們周遭的人、事、物,包括電子報的文章,不過就是無關痛癢的過客,可有可無嗎?如果,我們能慶幸免於強震強嘯之吞噬,進而珍惜生活的點點滴滴,在倖存的生命中激發出生命力,就能為迎接突發的悲劇或喜事做出更適切的反應 – Fight and Smile! 因此,我不再視每月的審稿與寫編輯手札為苦事一樁,相反地我要把審到的稿件當作講義,從字裏行間學習作者的情懷與智慧結晶,並分享給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的讀者。
最後謹以刧後餘生的心情,誠懇地向大家推薦本期電子報的每一篇文章。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教學發展中心第 55 期編輯手札 (March 2011)


第 55 期編輯手札

文/張俊哲副教授 (臺大昆蟲學系)
若說台灣大學擁有全國最美麗的校園,相信由他校傳來的抗議之聲必然不絕於耳。但是,若說台大的教學與研究資源居全國之冠,應甚少有爭議之聲。不說別 的,當我坐在研究室的電腦前,享受下載一篇篇學術論文的全文時,心中的愉悅感足可 (暫時) 讓我忘掉台大其他所有大大小小的缺點,因為我深知世界上許多排名遙遙領先台大的學校,都沒有如此便給慷慨的服務。然而,自己較能體會台大資源的豐富,大多 是在當了老師之後;回想還是學生時,只希望能順利地度過一些艱難科目的期中、期末考挑戰,甚至希望運氣好時拿個書卷獎,很少去想到如何充分地利用學校的資 源使自己的學習更為精進、視野更為擴增、格局更為恢宏……。雖說現在電腦網路可提供多年前所無法快速獲取之資訊,仍有為數不少的同學仍然處在「身在寶山, 卻找不到寶物」的迷惘之中。

很慶幸的是,本期的幾篇專文都圍繞在妥善利用校園學習資源的主題,幫助大家可以準確有效地找到所需要的資訊與管道。我建議大家可以先讀石美倫博士的 文章─「善用台大學習資源」。在文章中石博士以目標為導向的方式,引導大家認識眾多的學習管道,好比是「台大學習地圖」的文字版。陳幼馨小姐在「教學好幫 手:如何運用台大教學平台 (CEIBA)」當中很清楚地說明 CEIBA 的各樣功能,使得仍對 CEIBA 一無所知的師生,可在短時間內可掌握它的使用要領與好處。我相信這篇文章可說服仍對CEIBA持觀望態度的師生,願意「試用」它一下。回想自己在2005 年前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 CEIBA 「觀望族」,總覺得台大好端端地幹麼取一個拗口的官方教學平台?我若要聯絡學生,發佈課程相關資訊,直接 email 給學生不就得了嗎?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發現 CEIBA 竟然有個「寄信給所有學生」的功能,我才悔悟地趕快使用它 (因為我花了不少時間才將上課學生的電子郵件地址集合在一起,著實走了不少冤枉路)。近年來 CEIBA 的功能不斷地增強,變得更 “user friendly”,非常推薦大家透過這篇專文充分地認識 CEIBA,並且進一步使用它。

談到台大的教學資源,大家立即想到的主體不外乎「老師」與「學生」,「助教」這個角色大概只在實驗課或通識課中受到較多注目的眼光。其實助教與同學 年齡相仿,具有老師無法發揮的同儕教育 (peer education) 功能,很多的時候對同學產生之影響甚為關鍵。因此,「助教」也是教學資源中的重要一環。在「TA (Teaching Assistant,助教) 交流道」專欄中,吳馨瑩教學助理以其生動的筆觸,將上課同學歸納成「拿破崙」、「南丁格爾」、「孔子」、「愛因斯坦」等類型,分享如何帶領不同類型學生進 行討論之祕訣。吳同學將學生類型做出如此富有創意的分類 (都是偉人!),又無私地分享她的教學經驗,相信有志於擔任助教的讀者在愉悅地看過文章後,必能更加掌握討論課的帶領。我也非常建議老師們閱讀這篇文章, 對於增進和同學的互動一定大有幫助。

無獨有偶,電機系胡振國老師在「新生入門書院」的專題演講中亦以「善加利用學校資源」做為他「六大叮嚀」之首,可見善用台大的資源的確與過好大學生 活習習相關。胡老師在演講之初提到大學生活精彩之處在於「未定」,在演講之末以「夢工廠」 (Dream Works SKG) 之成立經過勉勵新生「有夢最美」。整篇演說充滿真誠的勸勉與鼓勵,讀者可由全篇講稿體會未定之美在於築夢,而逐夢踏實終會有夢境成真的一天 – Your dream will work!

希望大家會喜歡本期的文章。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教學發展中心第 54 期電子報編輯手札


第 54 期編輯手札

    各位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的讀者新年好!在此先向大家拜個年,祝賀大家新的一年闔家平康、工作順利成功!我覺得可以在連續兩個月向大家說新年快樂,有種特別幸福的感覺。

    過年前我問研究生都在忙些什麼,大多數的回答不外乎趕些實驗,還有將實驗昆蟲要吃的植物或飼料準備充足,讓牠們得以「六足興旺」地過個年。回想二十 年前剛讀碩士時,我還把實驗要用的牛蛙蝌蚪帶回家中浴缸「過年」,深怕牠們在過年期間挨餓,導致生長遲緩,影響實驗。現在回想起當時窮緊張的行徑,不禁莞 爾。其實當時要找到一位家住台北的同學或學長姐幫忙餵食並不太難,難就難在自己不好意思開口,以及對別人無法充分信賴的心理障礙。事隔二十年,看著自己的 研究生懂得排班輪值,使得實驗昆蟲得以從除夕到初五每天都有人照顧,覺得倍感欣慰!

    如果早在二十年前我肯虛心地事先規劃、求教他人,那一年的農曆年鐵定可以過得更好。經過歲月的沉澱,愈來愈發覺「態度」的重要性。因為正確的態度, 可使我們在「處事」與「處世」上不致偏離正軌。誠如方煒老師在本期的「新生書院」專欄所指出:「個性上的競爭力就是你的態度」,而且「競爭力 = (知識 + 技能) × 個性 = 核心價值 (core values)」。可見「態度」是競爭力與核心價值的靈魂。不過如果您以為正確的「態度」就等同那種「愛拼才會贏」的衝勁,恐怕會把「態度」的內涵簡化 了。方老師在演講中勉勵大家以「格局」的養成來豐富「態度」的內涵,藉由積極的勤學與思考擴展視野,其論點之精闢,令人激賞。對於讀了一個學期的大一新 生,本文內容不啻是導引爾後七個學期奮發向上的最佳指引!

    其他幾篇文章都是有關如何提昇教學的技巧與內涵,包括邱于真博士的「課程藍圖的規劃:如何撰寫課程大綱」、饒夢霞老師的「如何講得更出色、演得更精 彩」,以及劉蔚馨小姐的「方便有效率的 Google Docs 文件分享與協同寫作」。相信這三篇專文對於正在利用寒假最後一週備課的老師是一劑綜合的大補帖 ─ 因為這三篇文章從落實課程的規劃、豐富教學的內容、到利用 Google Docs 來促進討論,簡直把教學的「上、中、下游」都涵蓋了!另外,我還要推薦石美倫博士所寫的「資料蒐集技巧」,讀者可由石博士所歸納的要點,釐清蒐尋各式資訊 時的迷失,並且增加自己對資訊屬性的研判與運用。雖說「情報就是力量」 (以前服役時莒光日課程所教的!),但雜亂無章的資訊一定產生不了什麼作用,有時反而成為研究與教學的障礙。石博士的文章相信對大家在處理與日遽增的資 訊,會有相當程度之助益。

    行筆至此,我要趕回實驗室看看蚜蟲是否在過年期間產下更多的寶寶,還有蟋蟀是否又長大了些了!當然,我也要好好嘉勉研究生輪值的辛勞。當他們看到這 篇編輯手札時,我相信他們會因指導老師二十年前少不更事的行徑而大笑 (我不在場時),也相信他們會因方老師的文章而在新的一年有更積極的態度與更恢宏的格局。也衷心希望電子報能從歲首到年終對國內外廣大的讀者持續地服務。 再次祝福大家新春愉快,教學研究如意順心!

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分生,別怕! (世界第一簡單分子生物學 - 推薦序)

分生,別怕!

回想生平第一次上分子生物學的課程,可追溯到大四的某天。依稀記得當天近午時刻,一位讀研究所的學長用吆喝與略帶恐嚇的語氣,催逼我和另外一位同學一定要去修這門課。我們趕緊在上課鐘響前衝到生技中心,一探學長口中那個「既熱門」,又有點「神聖不可侵犯」的「分生」,到底是門什麼樣的學問。猶記進到了教室後,人山人海,根本找不到位子可坐,只能慶幸走道的階梯尚有空位。在燈光轉暗後,我心跳開始加速,期待從教授的投影片還有他的演講獲得令人興奮的科學新知。很不幸地,大概到了第十張投影片左右,我的腎上腺素迅速下降,瞌睡指數開始攀升。然而,我強忍著不敢睡著,因為那無疑地告訴身旁的學長和同學:我聽不懂分生,我不夠水準!但是我很清楚地記得,下一週之後我再也沒回到分生的課堂報到了。
沒有想到,二十年後的我,竟然會站在講台上擔任分生的教學工作。讓我驚訝的是,過了二十年,分子生物學在很多同學的心中,仍是那個「既熱門、又神聖不可侵犯」的學門。要不是因為它仍是口耳相傳的「熱門課程」,以及它是許多學系的必修課,我敢說選課的人數一定大幅下降。因為在為數不少的同學心中,分生是門充滿縮寫名詞,需要強背死記才有辦法應付的無聊科目。坦白而言,我心中對他們充滿悲憐,因為我二十年前就有相同的失落感、挫折感。而在過去二十年當中,分生研究以驚人的速度進展,被發現的基因與調控因子千百於二十年前;因此每本教科書的份量無不逐版遞增,早已超過同學腦部的負荷,難怪學習的「痛苦指數」也急遽上升!
然而,我相信許許多多和我曾經在分子層次探究過生命現象的老師,一定深深地被那迷人的分子機制所吸引過,覺得再也沒有比這樣的科學更令人心動了!很可惜,有太多的同學來不及享受一窺分子層次的生命奧秘,便在上完分生後正式和分生「訣別」。更甚者,有些同學在前輩的抱怨聲中,對分生「敬而遠之」,深怕讀了「分生」,就會「分身乏術」!非常慶幸地,由武村政春博士所著的世界第一簡單分子生物學,同學們可從生動的漫畫、俏皮的對白、以及深入淺出的觀念解析,重新來認識分生。事實上,分生絕不是「世界第一簡單」的科目,但是錯誤的學習方式與認知上的偏差,很輕易就會把它變成一門「世界第一令人討厭」的科目,尤其當它還是必修課的時候。與其說武村博士要把分生變為「世界第一簡單」,還不如說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告訴大家:分生是門「世界第一有趣」的課程。
這本書令人激賞之處,不僅僅在於將看似複雜的分生原理以動漫的方式呈現,整本書還把「分生」與「細胞」結合得那樣恰到好處,使初學者在認識基因時,不是認識那裸露孤單的雙螺旋 DNA,而是看到基因在細胞這個微小的宇宙中,如何精準而優雅地發出訊號,調控細胞的命運。這也正是我經常苦口婆心地勸同學務必要學「細胞的分子生物學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而非「試管的分子生物學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Tube”)」的原因。不騙大家,為數不少的同學在讀了半學期的分生後,受到教科書一頁接一頁簡圖的影響,以為分子層次的生命現象盡是些直線 (DNARNA) 與橢圓 (蛋白質的加加減減與排列組合,愈讀愈索然無味。但我有充足的信心,同學們和小凜亞美 (漫畫中兩位要補課的大學生)門後 (帥氣的助教一起搭乘「細胞膜通過專車」,在細胞內外穿梭後,一定會充分明白 DNA 為什麼可以讓細胞核成為「細胞的司令部」,以及製造蛋白質的指令如何藏在 DNA 的設計圖當中,「見證」令人驚歎的生命現象。重要的是,這樣棒的分子機制正時時刻刻運轉在你我的細胞中 
請別認為這本書只是將基礎的分生原理「置入行銷」於動漫之中。當您細讀內容,您將會驚訝地發現,它連複雜的基因轉殖動物製程,以及這幾年最熱門的「RNA 干擾 (RNA interferenceRNAi)」原理都納入「劇情」,可見原作者之用心良苦。當然一本會令人愛不釋手的動漫,感人的劇情自然是不可少的元素。本書雖為「科學的動漫」,自也不例外。劇中的「毛呂教授」以其將殘的生命,奉獻給兩位因蹺課而需補課的大學生 (精彩完結篇在此忍住不講),這種雖知其「幾乎」不可為而為之的情操,令人動容!回想二十年前從分生課程逃脫,二十年後變成熱愛分生又教分生的老師,真要感謝國內外幾位「毛呂教授們」的循循善誘。然而,在真實世界中能和我一樣有幸遇到好幾個「毛呂教授」,將我們從學習的懸崖救回來的人,又有幾希?謹希望虛擬世界中的「毛呂教授」能幫助莘莘學子從懼怕分生,進而喜歡分生。如果在闔上整本書後,同學們能士氣高昂地走向分生實驗的操作檯 (bench),戮力解開那迷人生命現象背後的秘密,那就太令人欣慰了!

張俊哲 
臺大昆蟲學系與生物科技研究所合聘副教授 
寫於 2011  1  11 日,分生期末考的前夕。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迎向 2011!

第 53 期編輯手札

picture resources:
http://appliedbusinessanthropology.blogspot.com/

大家新年好!Happy 2011!

對大部份歐美國家的學生而言,新的一年的開始,通常也是迎接新學期的開始。然而,陽曆新年對台灣的學生來說,卻代表期末考即將到來,學期即將結束。 記憶所及,「自元旦起,枕戈待旦,否則期末考完蛋!」已成為學生時代上學期末的寫照之一。我在今年(2011年)的第一個星期一的早上就親眼目睹那一張張 帶著憂鬱而無精打采的臉孔。顯然 101 大樓跨年煙火秀的震撼和倒數的激情無法延續到課堂,更不用說我所講授的「基因調控」能夠發揮什麼作用。還好,在我播放 Youtube 有關「基因開關」的短片時,學生頓時全神貫注 (全部醒過來!),也鼓舞了我把基因如何調控胚胎的發育講得更起勁些!

由此可見,現代的大學生對於網路傳媒的熟悉度與接受度已不可同日而語。從網路的世界查生字、找地圖、找人、找資料,甚至找人生的方向已成為大學生的 全民運動。「Google」不僅是搜尋引擎的代號,它也進化為動詞 ── “Google一下” 早已取代 “到網站搜尋一下資料”,成為日常流行的口語。不過可惜的是,部份學生利用 Google 全篇翻譯的強大功能,將老師指定的英文文獻翻成中文,而且不加思索地把它當作該文獻的心得報告繳交。既有抄襲之實,又放棄自我成長學習之機會。石之瑜老師 在其專文「如果學生利用Google翻譯教材」,即力陳事態之嚴重。石老師以「愛之深,責之切」之筆觸,提醒大家切勿姑息由 Google 直譯所產生之報告,因為姑息的後果,很可能在無意間鼓勵了抄襲與作假。對學風傷害之大,無以估算,老師與同學皆須嚴肅以對。非常建議大家好好閱讀石老師的 觀點,以充分明瞭事態之嚴重,以及積極防範之重要性。

杜絕抄襲固然能維持成績之公平,但現行的「百分制」評量方式能否真正彰顯學習評量之精神,一直是長期備受討論之議題。由符碧真老師所撰的專文 「ABC之間:等第評量制度」,即在闡述自 99 學年度起成績評量制度由百分制變為十等第制之實施緣由。坦白說,當我第一次接到校方電郵,得知成績評量會有如此重大之變化時,只是消極地將它解釋為「可以 和歐美大學之評量方式接軌」,但卻在心中嘀咕:反正百分制實施那麼多年,每年還不是有許多台大同學照樣申請到歐美學校之入學許可?何必多此一舉?但是在閱 讀符老師的文章後,我才察覺自己的淺薄,完全忽略新制背後之意涵。相信和我有相似疑慮的讀者,在看完符老師的文章後,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另外兩篇的文章,都和學習有密切的關係。齊肖琪老師在新生書院的演講稿中,勉勵同學積極利用台大的資源,找尋真正屬於自己的學習興趣。我特別將文章 中「若我們能先培養好自己的實力,不管將來從事哪一行業,都是會被挖掘與重用的對象。」請編輯同仁以粗體字處理。因為這句話正可扭轉「懷疑自己就讀學 系」,「擔心就業」,甚至「畢業即失業」等消極想法,使同學將懷疑憂慮的時間,轉化為積極學習的時間。在收到編輯室初稿後的第一次實驗室會議,我便迫不及 待地朗誦給學生聽,原因無它,他們實在太需要這種正面與正確的資訊了!在「新進教學助理研習會」的報導文章當中,大家可以充分感受到幾位饒富經驗的助教的 熱情,以及他們無私無我的分享精神。雖然礙於篇幅,只能摘錄每個人部份的經驗傳承,但我可向各位讀者保證,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您不僅更知道如何當一位稱職 的助教,它同時也幫助您充分掌握同學各式各樣可能的反應,參考價值頗高。

期待新的一年,也同時期待大家能將這學期平安順利地結束!我將期待在農曆春節的鞭炮聲中再次向大家推薦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