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教學發展中心第 51 期編輯手札 (2010 年 12 月)

photo resources: SPARKPEOPLE

第 52 期編輯手札


文/張俊哲副教授 (臺大昆蟲學系)
可能因為當年太常出現在國中的模擬考試題當中,「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個成語已經無法激起我對時光飛逝的感歎。然而一個鐵錚錚的事實是:2010 年的最後一個月已悄悄的到來。早在11月下旬,我發現不論是在專業課程或是新生專題,許多學生已呈現疲態,而我也對他們不斷寄來請假的e-mail「疲於 應付」。還好新生南路旁的教會點亮了聖誕裝飾燈,在氣溫陡降、疲憊、煩忙、甚至厭倦的氛圍中,隱隱地透露:過了聖誕節,新的一年就要來了!至少讓我有些 「從2011年重新振作」的激情;雖然,我記得2010年的一開始我也好像曾如此對自己說過。

連續幾期的電子報都刊載老師們在新生書院對同學的勉勵,不管每個老師的主題為何,都不約而同地提到當年的大學生活,並且在字裡行間透露:「我當年沒 過好的,請你們幫我過了!」的些許期許。在本期的新生書院專欄,范雲老師以更直接的方式,勇敢的自我剖析如果可以再過一次大學生活,她要用什麼樣的態度與 哲學從頭來過。范老師自我期許的強度不但遠勝過我那種「要死不活」的「新年新希望」,我必須承認自己讀大學時也沒有此種豪情。然而,在我讀完整篇講稿後, 我不禁深表同意,覺得「尊師而不服師」、「離家居」、「學博雅」、「要公共」、「起而行」、「學會愛」、「出走去」、「要(不怕)犯錯」等特質,的確對培 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行動力大有助益。很鼓勵大一同學在過了大半學期後,以范老師的文章檢視自己過去三、四個月的大學生活,問問自己:我曾經勇敢而真誠地活 過嗎?


本期另外一篇經精彩的文章為大氣系郭鴻基老師的「輕鬆看數學建模與科學研究」。郭老師特別以「輕鬆」的口吻向大家介紹如何用數學的模式看待世界,上 自天體運行,下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甚至連談戀愛與婚姻,似乎都可用數學的模式去解釋。從小到大,數學從不是我的強項,然而郭老師的文章卻可讓我感受到數 字的魅力,也讓我認清一個事實:不論一個人數學好不好,或是喜不喜歡數學,他 (她) 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很可能和數字脫離不了關係,甚至是息息相關!請大家以「輕鬆」的心情品味郭老師深入淺出又有趣的演講內容。


雖然數學對許多人而言是一個困難的科目,但是比起「公開演講」,它的難度似乎就沒那麼大了。在黃崇祐與陳韻晴兩位教學助教的演講內容當中,他們特別 提到了一項民意調查:「演講」對許多人而言,它的害怕程度還勝過於「死亡」!因此,他們特別提出許多實用的演說要領,幫助大家減少「上臺恐懼症候群」,甚 至還可幫助大家贏得掌聲。胡秋帆小姐的「PowerPoint 2007-快速製作相簿」,可以幫助大家在演講過程順利地展示大量的圖片,提升演講的精彩程度。當然,同時可以降低因不知如何串聯圖片、解說圖片所造成的 緊張。

在學期進入尾聲之際,許多老師已開始要求同學從事報告的寫作,而同學們也開始從事資料之蒐集、研析、寫作。很可能某些同學很羨慕、甚至嫉妒老師只消 出個題目,同學就須忙翻天。不瞞各位,我當學生的時期就曾有類似之心態。現在自己當老師了,才知道出作業後,接踵而來的是改作業的重大挑戰。在網路發達 後,蒐集資料變得更迅速更有效率,然而抄襲的試探卻也大增。林穎君小姐的大作,提出「預防勝於治療」之理念,文中所提到的要領可幫助老師如何在一開始出作 業的時候,幫助學生瞭解抄襲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以及讓學生可以發自內心向抄襲說不,很值得老師們參考。


說也奇怪,當我寫到今年最後一篇編輯手扎的最後一段時,原先那驚慌於一年又逝去的感覺,好像已經不在了 (大概之前腸枯思竭,困於交不出編輯手扎的焦慮)!管他「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我要去買幾張聖誕卡,好好地感謝在過去歲月中扶持我幫助我的師長和親友。 他們給我的溫暖,似乎不因為歲月的飛逝而流逝。重要的是,我必須把這些溫暖一一地從腦海中挖出,化成感謝的文字,然後讓我繼續有力量面對聖誕夜過後的第七 天:2011年1月1日!也非常感謝各位讀者今年對台大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的支持,看著網站上穩健上升的閱覽次數記錄,實是每位同仁心中最美麗的數字!祝 大家聖誕快樂,新年快樂!

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OPEN" to success: 成功沒有捷徑


我於今天下午買了曾經叱吒網壇的前球王 Andrew Agassi 的自傳,除了重溫曾經在年輕歲月看過的經典賽事,也著迷於背後的感人故事。大家都以為 Agassi 能稱霸網壇主要靠其運動天份,殊不知 Agassi 自幼平均每年練一百萬顆球!可見成功沒有捷徑,讀書與做實驗亦然
圖案來源:BBC Sport

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教學發展中心第 51 期編輯手札 (2010 年 11 月)

圖片來源:
msjasminetay.blogspot.com

第 51 期編輯手札

最近我分別在兩門課請研究生與大一新生分享:「我如何克服低潮?」。原本以為同學只會介紹一些「解憂小撇步」,例如藉由看電影、運動、聽音樂等方法來轉移注意力,或是吃吃巧克力、蛋糕等甜食讓自己感覺好些。沒想到許多同學竟然勇敢地描述生命中的低潮與晦暗,並且無私地分享自己如何從死蔭憂谷中走出。同學們真誠的分享在課堂中屢屢引起熱烈的迴響,也令人感動不已。雖說「輕輕地撫摸傷口,竟也成為一種樂趣」,然而我在當中更深刻的感受到:「勇敢地展示痊癒的傷痕,帶來醫治與盼望」!
在過去幾期的電子報,我們刊出的內容多著墨於教與學之方法論述。和往昔較不一樣的是,本期內容較側重於個人經驗之分享。在某程度上,讀者不難發現,作者 (或受訪談者) 不論在傳遞求學與工作之見聞,或是剖析個人的心路歷程,都處處流露出「我如何克服低潮?」以及「我願意幫您度過低潮」的訊息。當您讀到錢宗良老師在新生書院的演講內容,您一定可感受到錢老師想把他從台大動物系當大學生,一直到哥倫比亞大學讀博士班,加上在醫學院任教的所見所聞,奮力於演講中傾襄相授的那份熱忱。令人感動的是,錢老師藉由分享自己在服役初期的不適應與軟弱,勸勉台大同學絕不能以天之驕子自居,反倒要謙卑虛己地學習如何待人處世,相信對同學在未來職場的發展非常有幫助。

圖案來源:維基百科
而當您讀到本年度新進教師研習營的與談記錄-「教學生涯,新手上路」,您很能驚訝:想不到當上了台大的老師,竟然還有這麼多的壓力與挑戰 (沒錯,我七年前就被震撼過,迄今仍有「餘震」)!令人寬慰的是,幾位表現優秀的老師,把過去幾年來寶貴的摸索經驗,毫不藏私地分享出來,令人敬佩!我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見證這些得勝經驗之真實性,在此也向讀者們大力推薦。有了這些珍貴實用的建議,相信新進老師一定能縮短處在低潮的時間,再創教學研究的新里程。
其實不論是對新生或新師的演講,受邀講員都透露一個共通的訊息:外在的困境不會變少、減弱;然而,一個嶄新的心境卻可將困難視為成長與突破的轉捩點。我想到過去兩週同學在課堂當中的分享與講員的中心思想實不謀而合。而且,同學們轉換心境之祕訣都在於以實際的行動立即回應新的立志、新的決定!有人將電腦鍵盤收起來以戒掉打電動之惡習、有人在一場痛哭後毅然重拾書本、有人在競賽失利後以音樂立即療傷…。如果您希望有一天可以在課堂上、在研究室當中教育下一代,然而您現在正處於學習之低潮,我建議您趕快閱讀本期有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 簡稱TA) 的點點滴滴,然後報名相關 TA 造就課程,準備當個生龍活虎的 TA 吧!您的低潮很可能會在 TA 學習的課程與未來同學的肯定掌聲中煙消雲散!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教學發展中心第 50 期編輯手札 (2010 年 10 月)

圖案來源 :呂鈺秀博士音樂學網站 


第 50 期編輯手札

我喜歡音樂,不管古典或現代流行音樂,只要旋律優美、歌詞感人、表演者的風格令人激賞,總在我收錄之列。近年來拜 Youtube 普及之賜,使我得以更方便地觀賞到許多現場演出的音樂會。有趣的是,我發現攝影師的鏡頭總愛捕捉一些現場觀眾的表情;有時,我也好似身臨其境,被起立鼓掌的觀眾或是手拿螢光棒揮舞的樂迷影響,不由自主地情緒跟著激動了起來。他們感動我的不是掌聲或吶喊,而是那一雙雙期盼而專注的雙眸。坦白說,我真希望在課堂上看到相似的眼神,也深信大部份的老師有相同的期盼。雖然老師的本質不是偶像歌手,也不會希望同學們真的拿螢光棒到課堂上來為自己喝采,然而不可諱言的是,在課堂上能將同學們的注意力聚焦,甚至能激發良好的討論氣氛,對大部份的老師是一項嚴峻的挑戰!
很榮幸地,我們得以在本期的電子報邀請到符碧真老師針對如何「設計一堂精彩的課程」提出精闢之剖析與實用之建議。符老師以其專業分析學生的「學習曲線」與老師的「教學曲線」,並且由兩種曲線注意力起伏程度的比較,呈現學生與老師在課堂中最佳狀況不同步的殘酷事實:學生學習的高峰期通常出現在上課剛開始與下課鐘響前,但大部分老師在課程進行到一半時,覺得自己講得最為流暢與精彩,這兩方面的落差,使得學習成效大打折扣。因此,符老師在文中特別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金字塔」模式,鼓勵老師多讓學生親自參與教學活動,例如提供學生機會參與討論、做中學,甚至教其他同學等作法,都可以維持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以增進老師與學生,或學生彼此間的互動,讓課程之進行沒有冷場。當然,讀者一定可以在符老師所建議的「鳳頭、豬肚、豹尾」的教學流程安排中進一步獲益,對於如何設計一堂精彩的課程心領神會。至於什麼是「鳳頭」、「豬肚」、「豹尾」,我在此先賣個關子,以免影響讀者享受精彩隱喻之權力。
有趣的是,張文亮老師在「由科普論百年來的科幻作品」演講專文也提到大眾對「科學」與「科幻」興趣的落差,好似表現出同學對一般單向授課的回應冷淡,但卻對老師講過的笑話、故事、或是播放的動畫影片產生高度的興趣。讀了張老師的文章,除了可以明瞭科幻小說與電影對科普之影響,更可讓我們省思:為何科學教育總給予人們冷冰冰的感受?但科幻情節卻常可引發熱烈的迴響?我們是不是可由科幻成功之元素,反思如何將平淡無奇的授課轉化為吸引同學迫不及待想要參與的內容?當然,不論老師如何用心經營課程,若同學不懷抱主動學習的心志,學習成效仍會大打折扣。本期我們特別刊出符老師去年在新生書院的演講內容,鼓勵同學不僅要〝work hard〞(認真學習),更要〝work smart〞(有效學習)。其實好好上課,是可以〝become smart〞(變得優秀)!符老師在演講中所建議之具體學習方法,在此高度推薦。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您和我一樣,在幾年前新進教師研習營仍在台大校總區舉行時,報到簽名後僅上了幾堂課,領了便當,又回到研究室忙自己的事(講白了就是自新師營「蹺課」),可由剛出爐的「九十九 學年度新進教師研習營」的會議記實得到當年錯失的許多寶貴要領。想當年自以為曾當了六年的台大學生,早已熟悉台大的一花一木,又在那六年間上了為數可觀的老師的課,怎不知如何當一個台大的老師?其實,這是相當膚淺的認知;當然自己也由其中付出「原來可以不付」的代價。這篇新師營的報導,讓我在短短幾分鐘的閱讀過程,掌握到三天會議的精華。雖自己已非〝新師〞卻有豐富的〝新領受〞,相信您讀後也會有相同之感受。而且,當您再度回到課堂上課時,很可能您會發現學生專注雙眸的數目增加了!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張俊哲教授簡介 (About Dr. Chun-che Chang)



(請點選上述關鍵字)


















(請點選上述關鍵字)












驗室主持人: 張俊哲老師

學歷:
1996-2001 博士 (Ph.D.),英國劍橋大學遺傳系 (Department of Genetics and Wellcome/CRC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Supervisor: Professor Michael Akam, FRS)
1990-1992 碩士,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
1987-1990 學士,國立臺灣大學農化系農製組 (現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
1986-1987 學士,國立臺灣大學植病系昆蟲組 (現國立臺灣大學生昆蟲學系)
(小學: 炎峰國小; 初中: 懷恩中學 (現東大附中); 高中: 台中一中)

經歷與服務:

張俊哲教授簡介:在國立臺灣大學農化系農製組 (現為生化科技系)、理學院生化科學研究所畢業後,公費留考赴英國劍橋大學遺傳系取得博士學位。 2003 年 8 月受聘教於臺大昆蟲學系 (助理教授, 2003-2009; 副教授, 2009-2014; 教授, 2014-迄今),亦為臺大生物科技研究所、基因體與系統生物學學位學程等單位合聘教師。張老師專長為發育生物學與分子遺傳學,「分子生物學」是他在臺大的主授課,2007 年迄今曾 7 度獲得校級教學優良之榮譽 (2007,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在研究方面,曾榮獲臺大生農學院年輕學者學術研究獎與學術獎勵,亦曾擔任國科會/科技部初、複審委員。除了專業課程,張老師還開授「新生專題」與相關科普課程,並擔任臺大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主編,是位很樂於分享與幫助同學的科學家。詳細資訊請參考其個人網頁 (lgdntu.blogspot.com/)。(摘自 “3 小時讀通 DNA 誕生之謎")

開授課程:
1. 分子生物學 (主授 2009  9 月開始)
2. 遺傳學 (合開)
3. 科學研究計畫管理 - 科學之路 (主授)
4. DNA 與發育多樣性 (主授)
5. 當代生殖細胞發育主題研討 (主授 2003  9 月開始)
6. 昆蟲生物技術 (主授)
7. 基礎昆蟲學 (合開)
8. 生物技術專題研究 (主授)
9. 整合生物學專題講座 (合開)
10. 現代科技與人類文明 (合開)
11. 工程與專業倫理 (合開)
12. 服務 ()()
13. 專題研究 (主授)
14. 學士論文
15. 碩士論文
16. 博士論文
17. 新生專題 (Freshmen Seminar; 2009 9 月開始(主授)
18. 分子遺傳 (Molecular Genetics; 合開 2010  2 月開始) (合開)
19. 進階科學研究計畫管理 (主授 2013  2 月開始)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張俊哲老師團隊之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刊登於期刊封面


* 通訊作者

+ 等同貢獻


Chung C.Y., Cook C.E., Lin G.W., Huang T.Y., and Chang, C-c.* (2013) Reliable protocols for whole-mount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in the pea aphid Acyrthosiphon pisum: a comprehensive survey and analysis. Insect Science (in press)



Hsiao, Y. M., Lin, G.W., and Chang, C-c.* (2013) Establishment of the pea aphid as a developmental model
organism: history, significance, and future prospects. Formosan Entomologist (in press)


Chang, C-c.*,  Hsiao, Y. M.†,  Huang, T. Y., Cook, C. E., Shigenobu, S.; Chang, T. H. (2013) Noncanonical expression of caudal during early embryogenesis in the pea aphid Acyrthosiphon pisum: maternal cad-driven posterior development is not conserved.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22: 442–455. doi: 10.1111/imb.12035 (SCI;2014 年雜誌封面)




Lu, H. L., Tanguy, S., Rispe, C., Gauthier, J., Walsh, T., Gordon, K., Edwards, O., Tagu, D.Chang, C-c.*, Jaubert-Possamai, S.* (2011) Expansion of Genes Encoding piRNA-Associated Argonaute Proteins in the Pea Aphid: Diversification of Expression Profiles in Different Plastic Morphs. PLoS ONE 6(12): e28051. doi:10.1371/journal.pone.0028051 (* co-corresponding authors)


科學影像刊登於期刊封面
Yi-Chung Chen, Bo-Kai Wu, Cheng-Ying Chu, Chia-Hsiung Cheng, Hau-Wei Han, Gen-Der Chen, Ming-Ting Lee, Pung-Pung Hwang, Koichi Kawakami, Chun-Che Chang, and Chang-Jen Huang* (2010)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lternative promoters of zebrafish Rtn-4/Nogo genes in cultured cells and zebrafish embryo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38:4635-4650. (SCI)

The International Aphid Genomics Consortium (2010) Genome Sequence of the Pea Aphid Acyrthosiphon pisum. PLoS Biology 8(2): e1000313. doi:10.1371/journal.pbio.1000313. (Chun-che Chang is designated as a leader of the germline gene annotation group in the paper; Cover story; cover image of this issue is contributed by the Chang Lab) (SCI)



Ting-Yu Huang, Charles E. Cook, Gregory K. Davis, Shuji Shigenobu, Rita P.-Y. Chen, and Chun-che Chang* (2010) Anterior development in the parthenogenetic and viviparous form of the pea aphid, Acyrthosiphon pisumhunchback and orthodenticle expression.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19: 75-85. (SCI)



Shuji Shigenobu*, R. D. Bickel, J. A. Brisson, T. Butts, C.-c. Chang et al. (2010)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developmental genes in the pea aphid, Acyrthosiphon pisum: frequent lineage-specific duplications and losses of developmental genes.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19: 47-62.

Yi-Chun Tsai, Leellen F. Solter, Chih-Yuan Wang, Huai-Sheng Fan, Chun-che Chang*, Chung-Hsiung Wang* (2009)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studies of a microsporidium (Nosema sp.) isolated from the three spot grass yellow butterfly, Eurema blanda arsakia (Lepidoptera: Pieridae). 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 100: 85-93. (SCI)

Chun-che Chang*, Ting-Yu Huang, Charles E. Cook, Gee-Way Lin, Chun-Liang Shih, and Rita P.-Y. Chen (2009) Developmental expression of Apnanos during oogenesis and embryogenesis in the parthenogenetic pea aphid Acyrthosiphon pisum (Hemiptera: Aphidoid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Biology 53: 169-176. (SCI)

Taro Mito, Taro Nakamura, Isao Sarashina, Chun-che Chang, Shotaro Ogawa, Hideyo Ohuchi, and Sumihare Noji (2008) Dynamic expression patterns of vasa during embryogenesisin the cricket Gryllus bimaculatusDevelopment Genes Evolution 218: 381-387. (SCI)

Chun-che Chang*, Ting-Yu Huang, Chun-Liang Shih, Gee-Way Lin, Te-Pin Chang, Hui Chiu, Wen-Chang Chang (2008) Whole-mount identification of gene transcripts in aphids: Protocols and evaluation of probe accessibility. Archives of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68: 186-96. (SCI)

Chun-che Chang*, Hui Chiu, and How-Jing Lee (2008) Identification of nuage-like structures in the panoistic ovarioles of the German cockroach Blattella germanica (Linnaeus). Formosan Entomologist 28: 1-10. (Cover story)

Gee-Way Lin, Shau-Lin Lu, Ting-Yu Huang, Chun-Liang Shih, Wen-Jer Wu*, and Chun-che Chang* (2008)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weevils significant for customs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importance. Formosan Entomologist 28: 43-55. (This paper was written in Chinese)


Chun-che Chang*, Gee-way Lin, Charles E. Cook, Shwu-bin Horng, How-jing Lee and Ting-yu Huang (2007) Apvasa marks germ-cell migration in the parthenogenetic pea aphid Acyrthosiphon pisum (Hemiptera: Aphidoidea). Development Genes Evolution 217: 275–287 (SCI)

Chun-che Chang*, Wen-chih Lee, Charles E. Cook, Gee-way Lin, and Tschining Chang (2006) Germ-plasm specification and germline development in the parthenogenetic pea aphid Acyrthosiphon pisum: Vasa and Nanos as mark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Biology 50: 413-421. (Cover story
; cited by Cell (2006) and PNAS (2007)) (SCI)

 (2003 年以前的發表)
Chun-che Chang, Peter Dearden, and Michael Akam* (2002) Germline development in the grasshopper Schistocerca gregaria: Vasa as a marker. Developmental Biology 252: 110-118. (SCI) (Cover story)

Chun-che Chang and Charles E. Cook* (2002) Trends in genomic “evo-devo". 3 (7): reports 4019.1-4019.2. Genome Biology. (peer-reviewed) (SCI)